扬州蜀岗古城考古又有重要新发现

  11月11日,在扬州市文物局组织召开的蜀岗古代城址北城墙东段西部城门遗址考古成果论证会上,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公布了最新考古新发现:扬州蜀岗古城又发现一北城门,确认为汉代修缮过的汉广陵城的北门,历经汉-南宋七个时期的城门遗存和门道上的踩踏面,前后延续1500年。同时确认了六朝、隋唐时期蜀岗古城中轴线。发现早于晚唐的城门洞弧形边壁。

  本次发现的扬州蜀岗古城北城门遗址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综合村北部城墙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根据勘探结果和以往工作线索,2016年6月——12月、2017年4月——11月两度发掘。揭露出来的遗迹主要是汉-南宋时期的城门以及门道废弃后的踩踏面,发现的遗迹分为八期遗存,其中第一至第七期遗存为汉-南宋时期的城门遗存,第八期遗存为门道上的踩踏面。城门由门道、门墩、马道、墩台等构成,门道基本呈南北向,使用时间前后延续了1500余年,分期明显、年代序列完整且保存状态较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汪勃研究员介绍,以往的发掘结果证明汉广陵城的东北部分可能始建于西汉时期,此次城门遗址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北城墙东段汉代夯土墙体之下没有更早的城墙遗存。

  从发掘的遗迹现象可知,北城门的位置从西汉直至南宋时期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城墙出地表的位置和城门的门道渐次抬高;门道稍微加长或有所缩短,数度修缮,门道北口先是外扩再是内收,门道南口变化较小;门洞先是缩窄,后是东边壁略微西移;城墙和门墩的厚度、马道的宽度和长短也有所变化。

  发掘出土有建筑构件、陶瓷器残片、玉器残件、铜钱等遗物。其中,汉、晋、隋唐、杨吴、南宋等多个时期的城砖较多。出土的“北门”“城门壁”“北门壁”砖,字体近晋隶,与南京六朝城址、镇江铁瓮城遗址出土城砖类似,具有东晋时期特征。

  发掘明确了汉晋南朝广陵城“北门”之所在,为广陵城沿革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实证蜀岗古城六朝、隋、唐等时期中轴线的位置提供了线索。结合文献记载和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本次发现的北城门或与汉晋南朝广陵城北门、隋江都宫城北城门、唐和杨吴时期的子城北门、宋堡城北门等相关。同时,这一城门应是蜀岗古城北部的防御重点,从第一、第三、第六期遗存中均有马道且有大量瓦砾堆积的情况来看,推测该城门应是一座一直都有马道和楼橹的城门。

  该城门既是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门形制变化及相关建筑技术的重要资料。

  论证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市文研所、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局等单位的考古、保护、建筑和规划专家对本次发掘揭示出的层层叠压十分复杂的遗迹现象,考古发掘工作的规范、严谨、细致给予充分肯定。

  与会专家认为,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北城门的发现与确认是扬州古城考古的一个重要发现。考古发现的遗迹时代跨度长,结构清晰,遗迹丰富,叠压关系复杂。汉至宋不同时期城门遗迹较好地反映南方城市因地制宜的城建技术,综合再现了1500多年的城建历史,是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尤其是第一期保存最好的汉代城门遗存是城门营建最早遗存,学术价值重要。第三期不早于东晋疑似拱券城门的遗迹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工作确认。该城门遗址的发掘为扬州城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展示带来了重要契机,为进一步探讨蜀岗古城特别是隋江都宫的布局和沿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大运河文化带和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增加了新内容。

  专家们提出四点建议:在保护好各期遗迹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门址的发掘面积;选择重要区域进行局部解剖,进一步理清各期遗迹现象和性质;完善发掘遗址保护措施,为进一步发掘提供便利条件;尽快组织编制保护和展示方案。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