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溧阳人"沉睡地下6500年 江南文明最早开拓者
2017-11-14 13:16:17 来源:新华日报 已浏览次
常报全媒体讯 “这里很可能是马家浜文化的中心聚落,苏南史前文明的根脉之一,出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是当时最好的”,站在溧阳上兴镇秦堂山遗址的探方边,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对记者说:“仅这一个探方里,我们就已经提取了20多具骸骨,原地保留了50具先民骨骼,下面的地层中还有多少墓葬仍然是未解之谜。”
9日,秦堂山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研讨会在溧阳举行,通过来自京、沪、浙、苏等地的专家们的研讨,这处距今6500年的遗址一方面文化面目渐渐清晰,另一方面更多的未解之谜也浮出水面。
秦堂山遗址是一处丘陵遗址,面积达18万平方米,文化类型丰富,南京博物院和溧阳文化文物部门自2013年以来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来自马家浜文化的墓葬区和居住区,这批先民和20公里外的神墩遗址居民一样,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溧阳人”,也是江南文明最早的开拓者。
现场,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先民下葬时只有少数是仰卧或俯卧,多数呈直挺挺的侧卧状,这在以前的考古中极少发现,这种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仍是个谜团。这些先民们年龄最大的接近50岁,最小的还不到10岁,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两位无头死者,其中一位死者的墓葬里没有任何随葬品,与其他墓葬中常出现陶罐、陶杯、玉玦、玉璜、纺轮和石锛相比,显得格外寒酸;另一位则在缺失的头部位置放了一只陶鼎作为替代,显然在下葬前就失去了头部。
发掘表明,当时先民们居住在秦堂山的顶部,墓葬位于坡地上,而山下则是生产区。考古队员在遗址内发现了碳化稻,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过上了种植水稻的定居生活,还发现了鹿、猪、狗等动物的骨骼,它们和鱼类、贝类等水产品一起,丰富了先民们的餐桌食谱。
当时的部落中,男女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石斧、石凿均出土于男性墓葬中,而纺线用的纺轮只出现在女性墓葬中。当时的奢侈品是玉器,像玉环但有一个缺口的叫玉玦,均出土于死者的头肩部,有专家推测它们像耳环一样夹在耳垂上;细长的弧形玉器叫玉璜,像项链一样戴在脖子上。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制作玉器难度很大,因此拥有玉器在当时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仁湘表示,马家浜文化是江南已知最早的文化类型,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其侧身葬和头朝东南方的葬俗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这些“溧阳人”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
南京大学黄建秋教授认为,秦堂山与神墩遗址、宜兴的骆驼墩遗址和西溪遗址等隐隐指向一个与马家浜区别明显的骆驼墩文化,它们都使用平底釜,玉器质地与浙、沪明显不同,死者头部都朝向东方而不像其他马家浜文化那样朝北,虽然这几处遗址都因保护需要没有完整发掘,但表明苏南地区很可能存在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
这群人之间有没有血亲和姻亲关系?他们的食物结构是什么样?当时的生态环境又是怎样?这些需要DNA鉴定、土壤中孢粉成分分析、牙齿和骨骼检测等科技手段加入考古工作。
如何保护这处重要遗址?记者了解到,秦堂山遗址已被列入我省第三批大遗址保护的初选目录,当地也已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划定总面积17.5公顷的保护范围,并限制周边建设项目,发展生态农业、渔业和湿地生态区,既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又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相融合,同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化旅游景观。

责任编辑:小田
9日,秦堂山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研讨会在溧阳举行,通过来自京、沪、浙、苏等地的专家们的研讨,这处距今6500年的遗址一方面文化面目渐渐清晰,另一方面更多的未解之谜也浮出水面。
秦堂山遗址是一处丘陵遗址,面积达18万平方米,文化类型丰富,南京博物院和溧阳文化文物部门自2013年以来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来自马家浜文化的墓葬区和居住区,这批先民和20公里外的神墩遗址居民一样,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溧阳人”,也是江南文明最早的开拓者。
图为秦堂山遗址出土的玉玦
在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探方里,密密麻麻地排列着50位先民的骸骨,有些甚至叠压在一起,这些骸骨保存较为完整,看起来场面十分震撼。考古领队甘恢元告诉记者:“江南地区土壤呈酸性,有腐蚀性,人的骨骼很难保存,像秦堂山遗址这样先民骨骼保存完整非常罕见,其中的秘密很可能来自于蚬壳和螺蛳壳。”原来,贝类是当时的重要食物,吃剩的贝壳就被扔在遗址周边,天长日久形成了一条环形带,而在墓葬区的土壤里也常常有厚厚一层贝壳,一方面贝壳中的钙质可能随着雨水渗透到墓葬中,可以加固骨骼;另一方面这些贝壳使土壤从酸性改变为碱性,从而有利于骨骼保存。
现场,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先民下葬时只有少数是仰卧或俯卧,多数呈直挺挺的侧卧状,这在以前的考古中极少发现,这种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仍是个谜团。这些先民们年龄最大的接近50岁,最小的还不到10岁,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两位无头死者,其中一位死者的墓葬里没有任何随葬品,与其他墓葬中常出现陶罐、陶杯、玉玦、玉璜、纺轮和石锛相比,显得格外寒酸;另一位则在缺失的头部位置放了一只陶鼎作为替代,显然在下葬前就失去了头部。
发掘表明,当时先民们居住在秦堂山的顶部,墓葬位于坡地上,而山下则是生产区。考古队员在遗址内发现了碳化稻,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过上了种植水稻的定居生活,还发现了鹿、猪、狗等动物的骨骼,它们和鱼类、贝类等水产品一起,丰富了先民们的餐桌食谱。
当时的部落中,男女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石斧、石凿均出土于男性墓葬中,而纺线用的纺轮只出现在女性墓葬中。当时的奢侈品是玉器,像玉环但有一个缺口的叫玉玦,均出土于死者的头肩部,有专家推测它们像耳环一样夹在耳垂上;细长的弧形玉器叫玉璜,像项链一样戴在脖子上。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制作玉器难度很大,因此拥有玉器在当时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仁湘表示,马家浜文化是江南已知最早的文化类型,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其侧身葬和头朝东南方的葬俗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这些“溧阳人”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
南京大学黄建秋教授认为,秦堂山与神墩遗址、宜兴的骆驼墩遗址和西溪遗址等隐隐指向一个与马家浜区别明显的骆驼墩文化,它们都使用平底釜,玉器质地与浙、沪明显不同,死者头部都朝向东方而不像其他马家浜文化那样朝北,虽然这几处遗址都因保护需要没有完整发掘,但表明苏南地区很可能存在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
这群人之间有没有血亲和姻亲关系?他们的食物结构是什么样?当时的生态环境又是怎样?这些需要DNA鉴定、土壤中孢粉成分分析、牙齿和骨骼检测等科技手段加入考古工作。
如何保护这处重要遗址?记者了解到,秦堂山遗址已被列入我省第三批大遗址保护的初选目录,当地也已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划定总面积17.5公顷的保护范围,并限制周边建设项目,发展生态农业、渔业和湿地生态区,既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又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相融合,同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化旅游景观。

责任编辑:小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