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效显著

  近年来,山南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作为藏民族的摇篮、藏文化的发源地,山南市在抢救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积极挖掘乡土资源,打造了《扎塘果谐》《久河卓舞》《热巴吉念》等一批优秀原生态节目;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演出”“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着力打造非遗“藏源”品牌,目前,扎囊县扎塘果谐、洛扎县鲁古拉姆和乃东区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区先后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凝聚多方合力,形成运转高效格局。山南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与各县(区)签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责任书,并且从2012年起,市、县(区)财政分别落实上年一般性财政收入3%用于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全力做好资金支撑。

  注重成果转化,切实提升保护成效。山南市先后出版了《山南民间曲艺音乐集成》《民间歌曲集成》《雅砻古韵》等一批独具山南文化特点的书籍,拍摄制作了《曲杰诺桑》《卓娃桑姆》《白玛文巴》等六部传统藏戏剧目。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共普查登录项目206个,发现传承人215人,抢救恢复民间业余藏戏队34支、卓舞队11支;共普查到珍贵古籍3000函。

  注重抢抓机遇,推动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山南市制定了《山南市设立非遗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方案》《山南市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人异地研习计划》,选派10名非遗传承人赴北京参加“西藏山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班”,选派60名传承人参加全区非遗传承人培训。对全市民族手工艺进行了摸底调查,对全市174家民族手工业合作社(公司)和54个重点非遗传统工艺进行了登记造册和分类建档。(记者 段敏)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