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复兴之路 ——从“洛阳在毁什么”到洛阳想做什么

  近日,为编制好隋唐洛阳城和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河南省文物局和洛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隋唐洛阳城和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座谈会。参加这样一个重要会议,非常兴奋和感慨。

  记得2002 年底2003 年初, 我正在中国文物报社工作, 洛阳市中心修建河洛文化广场时发现包括迄今规格最高的“ 天子驾六” 车马坑在内的大批东周古墓葬, 但是为了献礼4 月就要开展的牡丹花会却面临在加紧施工中被毁坏的命运。《中国文物报》应洛阳文物部门一些同志的要求, 顶着压力专门派记者李让同志到现场走访并在一版陆续重点刊发《洛阳在毁什么?!》等系列报道。此事也引起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先生的注意, 他专门要了数十份《中国文物报》在全国两会期间分发给同住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常委们, 并与四十四位常委联名上书李鹏委员长并转温家宝同志, 呼吁制止破坏。国家文物局为此专门派出专家组到洛阳检查、督导。经过各方努力,终于取得成果,留下了今天在河洛文化广场能够看到的相关遗迹和天子驾六博物馆。毛昭晰先生后来曾对我说,当时因为着急而眼底出血,并从此落下了这个老毛病。十多年后的今天,形势、任务和观念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文物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让我们可以在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上、更高的层面上,谋划以文化遗产为资源,推动洛阳朝着规划中的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方向转型发展,真有恍如隔世之感。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从考古调查发掘的历史碎片,到不断颁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到新建洛阳博物馆和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再到规划整体性的历史文化公园,现在又在洛阳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背景下,重新规划洛阳历史遗产的保护利用,努力向国际历史文化与旅游名城迈进,可以说这些年洛阳的文物工作和整体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洛阳作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是实至名归的,但是目前大家是否认识到、是否承认、是否愿意来则是另一回事。不过,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在几大古都中是极为特殊的,这里位居中原腹心,占尽山川形胜与地理环境之利,是中国早期文明和古代都城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关键地方,也是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交汇的城市,在华夏文明的内聚与外拓方面一直占据枢纽性地位。洛阳过去是中华文明宇宙观中的天地之中,现在也逐步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只要我们自觉地按照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来做工作,就一定能够恢复昔日的辉煌。

  前些年来, 在以GDP 为主导的发展进程中, 包括洛阳在内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各种威胁, 文保工作者屡败屡战, 城市发展方向迷失于水泥丛林和喧哗街市中, 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但是不久前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调研时有机会登上定鼎门保护性覆盖展示的城楼, 于风轻云淡中举目四望, 看到古城中心这些年经过保旧城建新城, 使得现代洛阳的重心不断南移、城内里坊轮廓逐步清晰的隋唐洛阳城, 已接近于南边新洛阳的一个后花园, 看到古都北起邙山南抵伊阙雄伟壮观的南北中轴线又重新贯通,我感到重新有了信心——洛阳的复兴之路,像定鼎门内的天街一样宽阔敞亮。

  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宝贵的、关键性的遗产被抢救下来了,留住了,现在它们要经过科学规划与实施,梳妆打扮,走上前台,走上现代舞台,作为历史文化的名片与现代文明交融互动。所以,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总的来说,规划前期工作扎实,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务实性,也有高度、深度和广度,是个不错的规划。但是也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认识,予以明确。

  一是这个规划应该放在洛阳城市文化复兴、中华文化复兴的高度和全球化的角度来认识。所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腾飞,都有一个处理好历史遗产的问题,尤其是在历史文化遗产积累丰厚的地区和国家。欧洲文艺复兴就是首先接通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电源,加上新大陆的发现,宗教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等,才一起开启欧洲近代化、现代化的大门。中国民族的复兴也必然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要处理好历史遗产、西方等外来文化和面向现实踏实求索的科学发展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绝对不完全是一个外交的战略, 也是文明轴心地区复兴的战略和号角, 它将重新联通人类几大古老的文明中心, 使其在后海洋时代、在新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能够借力历史遗产的积累与升华, 通过创新性发展而实现迎头赶上, 从而实现全球的均衡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转型升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和“ 一带一路” 倡议是相辅相成的, 它将进一步夯实我们的内部基础。甚至可以说,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举措—— 大运河联接中华文明腹心地带过半的人口和生产总值,曾经支撑了中华文明在欧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纪时实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帝国的整合提升与发展升级, 将中华文明带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今天, 将大运河转型为文化遗产, 在历史功能基础上创造性转变开发新的价值与功能, 助推中华文明核心地区发展的转型升级。可以说,洛阳在此倡议中具有枢纽型地位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要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认真系统研究文物古迹的利用问题,实现功能的创造性科学转化。它们的实用功能或者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或者已经被超越替代, 但是, 今天它们的价值必须实现新的转化, 功能必须有新的拓展。因此, 有人说, 用得好也是保护, 这当然不错, 束之高阁的保是不现实的, 但用得不好则是破坏, 不仅会破坏本体, 甚至会影响误导人们对文物价值和科学发展观的认知, 混淆是非观念。因此, 在保护上不能含糊, 坚持原则、法规不打折扣, 在利用上也不能犯错误。研究是用, 展览是用, 传播是用, 还有没有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社会需求及满足方式?文物的保护利用是千秋大业,利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相对薄弱,要认真系统研究,并制定配套的指南、导则、标准、制度甚至法规等。

  三是要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历史已逝, 无法挽回, 即便现代建设技术再发达,我们也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再造一个隋唐洛阳城,硬要造了,那也一定是个赝品,因为历史不可能被真正复原。因此,在作为古迹遗址的隋唐洛阳城基本轮廓已经清晰、文物安全基本保证之后,就不必拆的太多,更不必建太多。要把握好一个度。为了展示、发展旅游、合理利用等,可以将重点放在打造世界性地标和形象品牌上。在个别地方、关键点上,将展示工作、创造性转化利用工作和服务工作做到家,传达准确、丰富的历史信息,提供良好的参观参与体验,就可达到打造文化高地和旅游品牌的目的。过多的复建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今后公众素质提高之后,会影响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会造成对文物本体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四是应该处理好洛阳地区几个城的关系。规划中注意较多的是现代城市和隋唐洛阳城之间的关系。其实五大古都在洛阳盆地的狭小空间里一字摆开,或若干时期的古城在同一地点相互叠压, 蔚为壮观, 举世独有,其中还有若干不是都城的城和其他聚落遗产,比如宋元明清时代的洛阳,因此,既要抓住重点,又不能厚此薄彼,为了这个破坏了那个。它们之间有空间上的重叠或者关联,但是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是一种殊为难得的特点。现在大家已经开始认识到城市群在多样性和聚合性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洛阳本身就是一个时间轴线上的超级城市群,因此,要创造性处理好这个问题,中华文明的命脉、动脉就会因此而更加清晰有力了。有没有可能在洛阳实现一城阅千年?让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精彩华章在此交映生辉?这就需要对保护展示和利用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设计,对城市博物馆体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洛阳有洛阳博物馆,还有各种专题博物馆,每一个古都遗址都会有自己的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专门展示馆或者博物馆,还有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博物馆,以及分布在城市里的各种非遗展示传承馆和传统文化展示传承点。这个体系既要考虑到空间性和时间性,也要考虑到整体性与复杂性,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外来游客与当地民生,是规划中最有难度和挑战的。

  五是要专门研究和完善历史遗产的诠释展示和标识系统。在考古调查、发掘和深入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博物馆体系布局,以及现代城市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交通标识等,系统研究、设计全城性的系统性的标识展示诠释体系,从内容到形式乃至标牌的材质、颜色等,进行系统设计,统一规划和布置,让本地人和外来人能够从局部到整体、具体到背景,很好地观看和理解文物古迹及相关环境的相关情况,甚至可以借助数字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更直观地传达信息, 提升体验,增强互动与参与。

  六是应打造若干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展示、利用、传承的品牌活动,以活动整合专家和公众、政府和社会等各种资源。在不曲解、不妖魔化遗产的前提下,应充分解放思想,既包括会议、论坛等公共活动,也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产业方面的内容,将整个保护与利用规划纳入洛阳城乡发展的总规之中。

  七是一切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遗产的关系。这里的人,既包括外来的游客,更包括当地人,既考虑前者的旅游参观服务,要考虑到底百姓的生产与发展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营构一种和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与遗产的新关系。让文物活起来,让遗产融进生活,在保存、传承、创新中发展。可以预期,在遗产富集地区,遗产化、博物馆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趋势,洛阳应该探索形成一种兼顾古往今来一切自然与人文的相关要素的生态文明型社会生活与生产的业态及心态。文物保护利用是千年大计,除了抢救保护,其他的都不能太着急,都要认真系统研究,科学规划,扎实实施。祝贺洛阳的未来更美好,希望洛阳城市复兴的探索实践在中华文明新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文物报》2017年11月10日4版)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