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藏冰用冰史:周朝专设官吏称"凌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盛夏享用冷饮,都以为是现代人才拥有的福分,其实,古人利用他们非凡的智慧,早就会将冰块储存到夏天去享用了。

 

  中国人藏冰用冰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夏朝历书《夏小正》说,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把藏冰当做珍贵的礼物,赏赐给士大夫。《左传》里讲,楚国有个叫子冯的士大夫,被楚王封为令伊,他非常不满。为了拒绝楚王要他当令伊的命令,就穿着棉袄盖上棉被躺在床上装病。按道理,大暑时节,盖上棉被穿着棉袄,不弄假病成真病,也得满身臭汗在人前露馅。但子冯没有,因为,他事先在床下垫大冰块来降温。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人具备了藏冰技术。从周朝开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称为“凌人”,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的事务。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除尚家岭遗址外,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要说藏冰的规模,那得数清代,《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的体积。这令人惊叹!

 

  古代藏冰、取冰和颁冰的过程,都显得很神圣。

 

  藏冰时,要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祭拜司寒。司寒就是水神,民间传说他所用的东西都是黑色的。取冰时,要在冰室内设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桃”、“逃”谐音,寓意逢凶化吉;“棘”有刺,是古人避邪之物。颁冰仪式上,朝廷按照官员级别,把不同分量的冰分给王族、臣僚,分到冰的人都把这当做一种荣耀。

 

  这一套仪式在西周形成以后,历代多有沿袭效仿。白居易在《谢冰状》中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

 

  古人藏冰,主要目的就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宫廷夏季设宴时用冰,在周朝已经是常事。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天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都要饮冰酒。唐代,杨国忠得势的时候,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用大块的冰雕成山,围于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都还要穿薄棉衣,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

 

  隋唐之后,市场上开始有冷饮售卖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据说,元代忽必烈的宫殿里还出现了类似冰激凌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