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职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无论是县、郡的长官还是家宰,他们的任命越来越不受出身等宗法血缘的限制,这就为封建地主阶级建立新的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关于春秋时期的爵、卿本是各国执政官的泛称。这时如秦、晋、齐等国,已开始把卿作为爵称,有上卿、中卿、亚卿的等级差别。大夫在这时也有官和爵的区分,作为官称的如中大夫、县大夫等,作为爵称的如上大夫、中大夫等。齐桓公曾设关内侯,但无封地。

 

  战国时期的官制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各国君主集权得到加强。这时大国扩张领土,弱国被灭,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诸侯国了。大区的君主也都相继称王。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吏的控制和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各国大都实行了以国君为首,下有相、将二官分掌文武的中央集权体制,这就是《尉缭子》所说的:“官分文武,君之二术。”与此同时,各国在地方设置郡、县,由国君亲自任免其长官。这样,封建的官僚体制便初具规模了。

 

  各国朝廷的行政机构

 

  这时期各国都设有“相”,以为百官之长。相,原是佐助之意。

 

  春秋及以前,相只是地位低下的礼宾官,仅在齐景公时一度以崔杼、庆封为左、右相,地位不同一般。

 

  战国时,各国先后设相职,统领百官,成为最高的行政长官。

 

  相有时也称作丞相、相邦。汉朝时,因避讳刘邦之名,改称相邦为相国。

 

  《史记》还记载赵国有“假相”、“守相”。假是兼任,守有试用,代理的意思。在《庄子》和《韩非子》中,虽然有“宰相”一词出现,但并不是正式的官名。在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史上,“宰相”有其特定的意义,除了辽朝曾以它作为正式官名外,一般都把执掌朝政、统领百官的中枢职官泛称为宰相。因此历的宰相,无论是人数还是官称,不尽相同。

 

  各国也设“将”职,成为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地位仅次于相,多以擅长统兵作战的武将充任。将职称将军,有时为了突出最高统帅的地位,设有上将军、大将军等。在将军之下,设有国尉、都尉等高级武官。在秦国,大良造本是高于国尉的武官,后来撤销大良造后,国尉地位上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可能设有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其前身即与国尉有关。

 

  这时期,由于国君权力加强,国君的秘书人员的职权也加重了。国君的秘书长官不仅负责机要文书档案,而且作为国君的耳目亲信,开始具有监察其它官员的职能。他们有的称为御史,有的称为主书、掌书、御书等。此外,重要的中央行政官员司徒、司寇、司空等在各国往往沿袭下来。同时各国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设置了一些新的职官,如秦、齐设有博通

 

  古今典籍以备顾问的博士,赵国有主管收取租税的田部吏,秦有廷尉掌管司法,韩、魏有廪史,大约是主管仓库等等。

 

  地方郡县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各国在地方大多确立了郡、县两级制,以郡领县。郡的行政长官是守,由国君直接任免。郡守下设郡尉;主管郡内军务。郡下设县,长官称令。令下有丞,分管财政和讼狱;有尉,管军务;有司马,管马政;有司空,管县内土建工程(多与军事有关)及刑徒。齐国未见有郡,据《孙膑兵法》,齐国设有大都,相当于郡,长官为都大夫。齐国称邑,与县相当,长官称大夫。

 

  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打破了奴隶社会以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世袭制,在官吏的任用上改为俸禄制。当时各国对俸禄采用了不同的计算单位。例如,卫国以“盆”计算,齐魏用“钟”计算,秦燕用“石”计算等等。 由此,各国又逐渐用它们的计算单位来标示官阶的等级高低了。如秦有五十石、一百石、五百石等官员。又由于国君与他所任命的官员形成雇佣关系,于是在行政管理上又创立了对各级官员的年终考核制度。对于朝廷的重要官员和 地方长官,年终时都必须向国君汇报自己一年中取得的成绩,称为“上计”。 如果考核不合格,要受到惩罚。高级官吏对其下级也有考核。

 

  楚国的官制

 

  西周以来,楚为南方大国,它具有与中原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各种制度及生活习俗上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在中央行政职官方面,春秋早期楚国有莫敖执掌全国军政大权。《淮南子》中称它为“莫嚣”。以后设立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莫敖的地位就不断下降了。

 

  楚武王晚年设置令尹,成为朝廷的最高执政官,与专掌军事的司马并称二卿。司马不仅领兵作战,而且主管丈量土地、确定赋税(以此可算定全国可出的战车、战马、各种兵器之数),这又包括了中原国家司空的职掌。战国时,司马改称柱国。

 

  著名诗人屈原和政治家春申君黄歇都曾任过左徒,这是主管民政之官。屈原还任过三闾大夫,这也是中原各国所没有的职官,它专掌王族屈、景、昭三姓子弟的教育。此外还有司败,为掌管刑罚狱讼之官,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司寇。师、太师是主管对王子教育的职官。还有专管占卜吉凶的官,称为卜尹、卜师,是大夫一级的职官。春秋时期,楚国在地方就已开始设立县,战国时期形成郡、县制,长官由国君任命。楚国县的长官称县公、县令,其下还有县司马等。郡的长官由中央派遣武将兼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