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大考古项目 2.7亿发掘乌东德淹没影响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为四川省最大的考古项目,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文物保护项目已经全面启动,这也是三峡大坝建设后全国最大的库区考古项目,整个文物保护工作将投入2.7亿,从2017年到2021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在水库蓄水前完成田野考古工作。

 

  11月7日上午,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乌东德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河段(攀枝花市至宜宾市)规划建设的四个水电梯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的最上游梯级,是我国目前第四大水电站,是解决华中、华东等地区能源短缺,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骨干电源。

 

  2011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受长江勘测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对乌东德水电站库区枢纽工程建设用地,进行文物古迹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并根据调查结果出具相关影响评价报告。2017年10月,库区内文物点河东田遗址、河头地遗址、河漂遗址发掘工作启动,标志着乌东德库区考古项目工作的全面启动。

 

  “乌东德水电站淹没影响地下文物涉及凉山州会东和会理2个县。”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此次项目的刘化石介绍,横断山脉南部是国内考古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是天然的民族迁徙通道,文化传播的走廊,又是星落棋布的小区域文化的孕育之地。

 

  “此次考古发掘计划发掘面积共计13.48万平方米。”刘化石告诉记者,共有文物点21处,其中地面文物1处(皎平渡渡口遗址)、地下文物20处。

 

  地下文物按区域分枢纽工程建设区地下文物3处、水库淹没影响区地下文物17处;按年代分新石器至战国时期地下文物13处、明清时期地下文物7处。

 

  此次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将与学术课题研究同步开展,刘化石表示,目前已经预设的课题有:构建城河流域新石器至战国时代的考古学年代序列;拓展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城河流域古代人类族群的研究;西南丝绸之路研究;明清移民历史研究。

 

  在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将大量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充分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人群食性分析和古DNA研究,也将贯穿考古工作始终。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宦小淮 实习生 陈薪屿

 

  图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