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臣的官帽 传说是这个来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电视剧《少年杨家将》,发现一些大臣戴的帽子很有意思,帽翅很长,说话或者走路,一抖一抖的。

 

  说到官帽,先说帽子。帽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等。女性用的称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后周时期,一种男女均可用的“幞头”出现了,主要围在脖子上,方便人们在劳动时擦汗用,相当于现在的毛巾。另外,幞头还能用来防风沙、避严寒、免日晒,由此渐渐地演变成各种帽子。并且,统治阶级规定不同的帽子代表不同的官衔,还用此来区分与平民的界限。

 

  “冠冕”是古代帝王和官吏专戴的礼帽。“冠”,只有狭窄的冠梁,把头顶遮住一部分,不像现在的帽子把整个头顶都盖住。“冠”要戴稳,全靠两旁的丝带在颈下打结固定。男子满20周岁就要戴冠,并举行“冠礼”,表示成年的开始。“冕”的出现要早于“冠”。“冕”前低后高,表示恭敬,前面用丝线垂面,为的是不让眼睛左右乱看,两旁用丝线遮耳,表示不听谗言。“冕”是专供帝王使用的,所以皇子继承皇位时才能加“冕”。因此,“冠冕堂皇”用来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也用于形容外表气派很大、很体面的样子,现在含讽刺意味。

 

  古人戴帽子和现在一样,讲究时尚,也不管对不对。传说后周有个人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当地人戴帽子都学他,专门将帽子歪戴上,以为时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官帽在历朝历代中,讲究颇多。汉朝官帽重视简朴,唐朝官帽的帽翅像两只耳朵,宋代官帽的帽翅加长了。据说,长翅帽是赵匡胤发明的,他当了皇帝后很不放心一起和他打天下的同事们,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窃窃私语,议论朝政。有一天,赵匡胤照例上早朝,有个大臣在下面念奏章,结果引得不少官员评说,他十分恼火。这件事情过去以后,他便挖空心思想出个办法,让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的铁翅各穿出一尺多长。这种帽子只有在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戴,参加其他场合的活动不用戴。因为实在太不方便了,买个菜、逛个街、吃个饭,相互摩擦,不打起来才怪呢。赵匡胤很为自己的这个发明而沾沾自喜,官员们只能面对面交谈,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在朝堂上,很难见到臣子们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了。

 

  这么说,宋朝的官帽还真有趣。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