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的由来
2017-11-07 13:13:08 来源:华夏五千年 已浏览次
对各国统治阶级的最高行政机关,往往称为“内阁”。不管是首相制或者是总理制,当他们组成政府部门的核心时,总称之为“组阁”。为什么要译成“内阁”?内阁这个词有什么出典呢?笔者略作考查,试言其始末。
最早是在唐玄宗时,开始在宫延内阁设置翰林学士,这原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也无官署,只是在宫延内的学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时宣召,代皇帝起草文件。当时李白就任过这个官衔。直到唐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这个职务才日趋重要,由于兼有顾问、幕宾、清客的身份,整天不离皇帝左右,常有进言的机会,有希望参与政务,直至升任宰相,所以为仕途中人所羡慕。后来习惯以翰林学士为清要之选。几乎不是翰林出身的人就不能正式拜为丞相。
宋代进一步抬高了翰林学士的地位,设立翰林学士院,与实际掌政权的政事堂(中书门下)枢密院居平等地位。翰林学士知制诰即以代皇帝撰文告为专职,有的称“承旨”。冠翰林之名而不属学士院的,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这些所谓经筵官,以在皇帝左右进讲书史为职。皇帝很需要收罗这批饱学之士作为“智囊”,故倍加恩宠。此后,凡执政大臣,多授予某某殿大学士的荣誉衔,以表示尊崇。
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鉴于历代宰相职权太重,容易对皇帝的统治形成一定的威胁,决定永远废除宰相一官,并撤销中书省、尚书省,改由六部尚书分担国务,直接受命于皇帝,以期权力高度集中。但是皇帝个人毕竟不能万事都通晓,又不得不在殿阁之内招集一群顾问。洪武十五年,仿照唐宋旧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以其常授餐于“大内”(天子宫殿之内),常侍皇帝“殿阁”之下,起宰辅的作用,为避宰相之名,故名为“内阁”(见《明史·职官志》)。
但内阁既非官署,亦非官名。开始时只是简任文臣入阁,参与机务。这些文人原官品级不高,亦无官属,不能直接指挥行政,与唐代翰林学士性质略同。以后这些人逐渐升迁、得宠,却仍带着某某殿阁大学士之名,才有了内阁的正式办公处所。大学士本身品秩虽只五品,而其所升任的官职往往可至尚书、侍郎,内阁的地位才逐步提高到六部以上。到了这地步,内阁就又有似于唐代掌朝政的中书门下省重臣的地位了。唐代的中书门下省官互称阁老,于是明代之大学士也被一般人尊称为“阁老”。
清初因循明制,建立内阁。但自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后,内阁不再干预机务。至宣统三年,将旧军机处并入内阁,设总理大臣,并以各部大臣为国务大臣,恢复内阁的形式,成为行政最高机关。民国初,改称国务院,设国务总理,以各部总长为国务员。一般人照旧习惯仍称之为“内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