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瓦相盾::瓦当中的历史文化记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瓦当又称“瓦头”,因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而得名。“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建筑艺术欣赏要求的提高,有一个低级到高级、粗糙到精致、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历代瓦当以精美纹饰、瑰丽图案和洒脱文字综合而成的文物价值世所珍视。2005年,连战首次回到儿时的故乡西安,市政府以“国礼”规格赠以汉“长生无极”瓦当。

 

  瓦当的艺术价值在于瓦当纹样题材,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特点。就纹饰区分,瓦当可以分文字瓦当、图案纹瓦当和图像纹瓦当三类。秦以图案瓦当居多,纹饰取材广泛,涉及山峦峰嶂、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等。飞禽类有凤纹、飞鸿纹;走兽类有鹿纹、虎雁纹、斗兽纹、双獾纹、四兽纹、夔纹、豹纹;昆虫类有蝉纹、蝴蝶纹;植物类有葵纹、燕树纹、蔓草纹、树纹等。动物形体基本为粗轮廓的单耳双腿侧面像,造型自由奔放,构思巧妙,简明生动,各成系列,寓意深刻,比如夔纹,是商周青铜纹饰中的一种,夔乃传说中的独角兽,为青铜文化移植在瓦当上的杰作。汉代主要是文字瓦,有字者为贵,无字者不为学人所重,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类。字数从1字至12字不等,以4字者为最常见,11字者少见。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显现出“大一统”的格局气象。收藏界素有“秦砖汉瓦”之说,其实瓦当种类驳杂繁多,远不止这些。两汉之间新莽时期最具特色的有四神(灵)瓦当。偏于一隅,最具地方地域特色的莫过于齐瓦当。齐文化源远流长、神秘诡异,纹样题材丰富,自成体系,著名者有树木双蜥纹半瓦、树木双马纹半瓦和树木双鹿纹半瓦等。

 

  瓦当因埋藏地下,表面有坚固的附着物,甚至把整个瓦当都包裹住了,清理时要特别小心,不能损伤瓦面。这些表面形成的土锈(俗称包浆)显露着朴拙浑茫之美,体现历史的光辉,可与青铜器之铜锈以及玉器之血沁相媲美。保管要十分细心,不要轻易挪动。除了减少碰撞摩挲之外,尤其不要随意大量制作拓片。无论是擦拓还是拍拓,都不能太泛,尤其是那些孤品或珍品。瓦当为泥质,不比金石玉器质地坚硬细腻不易损,且拓后能清洗。瓦当易吸水,导致包浆脱落,一旦失去这层珍贵“外衣”,裸露新茬,便索然无味。再者而言,宣纸易渗漏,不断锤拓拓会使瓦当出现“包公脸”或“关公脸”。所以还是以少拓为好,拓工亦要为高手。南方收藏瓦当要注意防潮,受潮后会出现许多霉点,使瓦当表明因腐蚀变色,影响品相,使文物受损。古人没有摄影技术,只能凭借拓片借以欣赏和流传。拓片虽不能全部再现瓦当纹饰的精妙魅力,但可以把握总体风韵,无论黑墨还是朱红,皆别有一番古朴意境,还可以写上一些相关文字题跋。如今照像技术普及,可以代替拓片某些方面的功能,减少损耗,但照片不能完全取而代之。拓片一直为藏家所推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