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北魏北齐佛像莲花座的演变

  莲花是佛教八宝之一,象征吉祥纯洁,出淤泥而不染。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之时脚踩莲花,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并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南海观世音在九华山修成正果后海面上出现朵朵祥莲,菩萨脚踩莲花渡海而去。

  莲花座是佛像的重要构成部件

  中国佛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佛造像除却各种样式,本身还有几个重要的构成部件,如:座,座骑,台,背光等。这些部件在造像的初始与佛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有残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有其各自的演变。佛像的台座中最常见的便是莲花座。

  莲花是佛教八宝之一,象征吉祥纯洁,出淤泥而不染。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之时脚踩莲花,东南西北各走7步,步步生莲,并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南海观世音菩萨在九华山修成正果后海面上出现朵朵祥莲,菩萨脚踩莲花渡海而去。可见莲花座是众佛喜欢并且常用的台座。

  然而从现有手头资料来看,中国最早的佛像似乎并不是采用莲花座。从金申编纂的《中国历代纪念佛像图典》中,最早纪年佛像是十六国时期,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铜佛座像,用的是四方台座。根据金申的推断,其台座本应嵌有狮子、水瓶花叶或汉氏博山炉。从现今资料来看,早期佛像多采用四足方座,后来在此基础上有了束腰式,并加进一些图案装饰,这其中便有莲瓣纹。如今大家熟悉的佛像坐于仰莲之上,其最早在唐代出现,至辽金才普及开来。

  莲花座的最初形态(前凉——北魏)

  距今最早的莲花纹见前凉太缘二年(377年)程段儿造石塔,塔基以上,塔底部一圈佛座像均置于莲花形火焰纹龛中。龛的上部有一圈简单装饰,每个纹饰有如半个开口向上的椭圆形,装饰之间有间距,整体上十分像覆莲。十六国时(公元400年后)有铜鎏金一佛二菩萨像,佛坐像仍旧是台座,但二协侍菩萨全部脚踩覆莲。在佛像左右有迦叶、阿难二弟子立像,脚下已有毁损,依稀仍是覆莲。佛像火焰背光之上有几位小菩萨坐像,均坐于覆莲座上,此像覆莲均为单层,二协侍菩萨脚下覆莲瓣相接在一起,莲叶外突,中间为突起最高处(每片均像开心果壳),非常简洁,整体感强。而背光上的菩萨莲座隐约可见莲叶已被分成两部分,莲叶边及中间一条叶筋突出,其余中间部分下凹,这样每片莲瓣被分成两半,在每一半又有圆形隆起,这种特殊的雕塑方法后来被广泛采用在程式佛像上,一直延续至唐代。

  这种莲瓣形象首次用于佛立像,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莞菀氏家族为东宫太子造的铜佛立像,佛脚踩圆形台于覆莲之上,覆莲之下还有四足方座。本尊佛像雕刻精美,四足方座亦有阴刻线花纹及铭文。同时是首次将莲座与四足方座联合使用(亦或是以前已有但已失也未可知),此尊佛像比十六国一佛二菩萨像更为精美。在莲座的铸造上也更为工整,莲瓣仍旧采用每片分两瓣的形式,每片瓣尖端上翘。莲瓣之间并不相连而是以第二层莲瓣的形式加心衬托,同样的中间突出尖端上翘。这尊佛像的莲座已出现双层莲瓣的雏形。

  接下去北魏莲瓣多采用此种两半式的形式,如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造鎏金铜佛立像,北魏皇兴四年(470年)王钟造观音立像,北魏皇兴五年(471年)仇寄奴造铜观音立像,北魏延兴五年(475年)韩令姜造弥勒立像,北魏太和九年(485年)李伯息造无量寿佛立像等。

  北魏有大量佛立像的形式,通背光(几乎全是单莲瓣形),双脚踩于圆台之上,圆台下即为覆莲,覆莲下即为四足方座,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无量寿佛等形像,其中以释迦佛像居多。这些莲座有的精细,有的略显粗糙,但都采用两半式双层莲瓣。

  北魏太和时期(477—499年)有一尊铜佛说法立像,手带平璞,曹衣出水的样式,形象生动,仍旧是双足踩于覆莲座上,佛像背后有插槽,应原有背光已佚,大约其覆莲之下仍会是四足方座。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李莲造观音立像,仍旧是这种形式,但覆莲瓣为阴刻线划出,当然没有两半式。北魏熙平三年(518年)任造观音立像,覆莲为绘出仍旧没有两半式突起。

  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张匡造观音像覆莲为北魏常见两半式但尖端上翘夸张,有点像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后三尊佛像大约是北魏后期莲座形式的变化,但不离立像、背光、四方座这些关键因素。

  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有魏氏造佛三尊像,极尽精美华丽之至。佛立于覆莲四方座上,与四方座并排有二菩萨,项光,立于覆莲上,覆莲处于荷花丛中,与佛的四方座共处于一个大四方座上。这尊像的覆莲莲瓣仍旧是两半式,两层莲瓣,饱满端庄,应是北魏莲座的代表作。

  北魏时期还有另外一种莲座形式,北魏太和元年(477年)阳氏造铜佛坐像。背光,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拿大衣一角,袒右肩,双腿呈结跏趺座,坐于方形束腰四足台座上。在方台束腰下部各有一圈莲瓣纹,依旧是两半式双层瓣。

  北魏太和初年(477年)有比丘氏造佛坐像仍旧是上述形制,在方座束腰的下部有一圈两半式双层莲瓣。

  北魏时期莲瓣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仅有这两种形式,而后一种形式较少,前一种则相对较普遍。后一种仅限于固定的姿势和台座中,而前一种佛像的莲瓣仅出现在佛立像及一佛二菩萨立像中,并且与四足方座连用。可见北魏的莲瓣有其固定的形式及用法。北魏其它形式的佛坐像交脚菩萨像中均没出现过莲座。但是佛立像的形式在北魏佛像中极为常见,是个极受欢迎的形式,在此形式固定使用莲座可见莲座在早期佛像中的重要性。

  莲花座的发展(梁——北齐)

  梁普通四年(523年)有康胜造石佛碑像。佛立于三层覆莲之上,上两层覆莲为两半式,其身后协侍菩萨立于双层仰莲之上,佛左右两侧韦陀和一菩萨均立于双层覆莲之上。这些仰覆莲均简洁饱满,尖部外翘。这也是第一次看到仰莲座,它用于佛旁边的协侍菩萨,这尊佛像刻画人物众多,而且有力士比丘、韦陀等形象,可见其汉化程度已很深。

  东魏莲座与北魏十分相似,佛立像或一佛二菩萨立像立于覆莲之上。然而东魏天平三年(536年)乐氏造弥勒佛立像,弥勒有莲瓣形背光,立于覆莲之上,莲座下为四足方台,但莲瓣极简洁并无两半式形式,尖部外翘,中间有筋突出。

  东魏元象二年(539年)惠照造思惟菩萨像,思惟菩萨仅有项光单脚结迦趺式坐于覆莲上,莲瓣尖上翘,莲座下为四方台座,这是首次非立式佛且没有背光居于覆莲之上,莲瓣仍是两半式双层。

  东魏兴和元年(539年)铜观音立像,观音一手持宝瓶,一手持柳枝立于仰覆莲座上。这是首次出现仰覆莲座,莲瓣是两半式尖部上翘,覆莲比仰莲要大许多,像一个倒扣的碗的形象,覆莲为碗的主体,而仰莲为碗的圈足。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驼子宽造石佛立像,一佛二菩萨及二弟子,佛立于仰覆莲上,二弟子立于仰莲上,仰莲均是简单的双层莲瓣,而覆莲则是传统的两半式。而且覆莲比仰莲要饱满得多,刻画的也精细得多。

  越往后发展莲瓣趋于不固定化,以越来越多的形式出现,至北齐莲座分为繁简两种。莲瓣座简洁的如北齐天保八年(557年)一佛二菩萨像,用河北曲阳白色大理石雕成,现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一佛二菩萨在莲座之上,一佛坐于仰覆莲束腰座上,二菩萨立于仰莲台上。我们看到这尊佛像首次在佛祖立像上用了仰莲座,一佛二菩萨的仰莲刻画简洁有力,仅有莲瓣外形再无任何装饰,而且均为双层莲瓣样式。佛像覆莲比仰莲要大,仍采用两半式,比北魏时期所造要简洁得多。

  梁太清二年(548年)铜佛立像,东魏武定六年(548年)铜观音之像,两尊像无不刻画精美,衣纹、光背装饰华丽。然而佛立像脚下的覆莲却极简洁,几瓣莲瓣,不是两半式,尖部不上翘,最多在每片莲瓣轮廓处以阴刻线装饰。北齐天保五年(554年)韩氏造观音立像,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半跏思惟像均是如此。

  天保五年(554年)郑络兴造观音像莲瓣虽然简单并无半点装饰,但是十分饱满,尖端外翘。北齐乾明元年(560年)比丘惠业造菩萨像,仍旧是简单的莲瓣。这些简单的莲瓣并不代表佛造像的粗糙或简单,相反简洁莲座上的佛造像可以十分精美传神,简洁无装饰只是北齐佛像莲座中的一种风格。

  北齐时期还有传统两半式莲座一路,而且时间越往后越多。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坐佛九尊碑像,佛坐于覆莲上,旁边的菩萨弟子立于覆莲之上。佛坐的覆莲仍旧是两半式,但并没有强调每个莲瓣的整体性,这应是两种风格的过渡形式。

  另外北齐天保三年(552年)魏蛮造石菩萨像,菩萨立于覆莲之上,覆莲是传统的两半式双层莲,尖端外翘。

  北齐天保八年(557年)阎氏造观音像,首次将莲座用于二观音像,是两半式双层莲。北齐天保八年(557年)比丘法阴造坐佛碑像。最上端为半跏思惟单脚落下踩于简单的覆莲,中心为佛祖结跏趺坐于束腰方台上,方台最下为简单的覆莲,佛身旁六位弟子及菩萨均立于覆莲座上,此时的覆莲却是传统的两半式双层莲。这座碑像中莲座的应用是对传统莲座的彻底颠覆。

  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及北齐河清三年(564年)菩萨立像均是传统两半式覆莲。

  可见此时的北齐在北魏的传统之下又出现了新的风格,而且新旧风格并存。风格的多样导致了佛像与莲座之间搭配形式由固定走向随性。北齐不再像北魏那样有非常固定的形式。除却传统形式,打破传统的新组合也时常出现,仰莲出现,莲座用于二菩萨像均是这种创新的表现。

  应该说莲花座的发展是打破固有形式,用法逐渐广泛、活跃的过程。到了北周,立即出现仰莲座,仰莲逐渐占据了比覆莲更重要的位置。到隋唐时期,佛坐于双层或三层仰莲座上已成为非常普遍的形式,而仰莲简洁、覆莲传统的形式也被保留下来。直至后来仰莲占据了佛像更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明清时期,莲瓣上也开始有了繁复的装饰,莲花座已经成为众佛菩萨最常用的宝座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