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俑的造型特点
2017-11-03 10:38:5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已浏览次
秦王朝覆亡后,经过几年惨烈的争霸战争,最后是刘邦获胜,建立了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初经济凋敝,连皇帝都无法找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来为自己驾车,官员们只能乘坐缓慢的牛车出行,一般百姓的贫困更可想而知。所以汉代的造型艺术品,已无法保持秦时的气概和风貌。汉代皇帝陵园中随葬的陶俑群,总体数量虽没有减少,但形体尺寸却大为缩小,再也看不到如秦俑那般高大如真人的俑像了。
汉代皇帝陵旁的陶俑坑,目前已探明情况并作了考古发掘的,有陕西西安郊区汉景帝阳陵周围的陪葬坑、汉文帝霸陵附近窦皇后陵园西墙外的丛葬坑以及汉宣帝杜陵北的陪葬坑等。其中规模最大的阳陵俑坑已出土陶俑数千件,据估计,尚未面世的陶俑会比秦始皇陵俑更多。不过这些陶俑形体都很矮小,阳陵俑高约60厘米,杜陵俑高约56厘米,霸陵俑高53—57厘米,都只有秦俑体高的1/3.
汉俑形体虽小,但其造型艺术比秦俑有了很大的提高。阳陵男俑的许多头部造型已相当细腻,脸庞的轮廓、五官的布置乃至不同个体的面部表情,都被准确而传神地表现出来。俑的形体方面,霸陵窦皇后丛葬坑出土的女侍俑制作精致,姿态或立或坐,躯体线条流畅优美,颇显人物仪态之端庄,不再有秦俑造型呆板之感。
汉俑的小巧和精致还表现在俑所持的各类器具上。阳陵汉俑手持的矛、戟、剑、弩机、箭镞等兵器以及凿、锯、锛等生产生活用具,都是用铁或青铜制作,尺寸大致是原实物的1/3,与俑的体高比例吻合,且做工极为精致。如一陶俑所携铜钱,直径不及1厘米,但圆轮方孔,面文突起,“半两”二字清晰可辨。
裸身的汉俑
考古发掘中出土汉俑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呈裸身形象。最引人注意的是近年发现的阳陵陪葬陶俑,所有的几千件出土男俑都是裸体,生理特征十分明显。除男俑外,近年亦有汉裸身女俑出土。
事实上,现在我们看到的汉代裸俑,当初入葬时都穿着各式衣裳裙甲,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些丝棉织物均已腐朽不存。另外,这些裸俑出土时缺少双臂,只在双肩部留有孔洞,说明当年应是安装了木质臂膀的,只不过出土时已朽烂无踪。汉陶俑写实地表现出生理特征,本意还是要模拟真人,让他们到冥间为死去的帝王服务。
造型自由的说唱俑
西汉初年,中国社会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加之统治者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到了西汉中晚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得到复苏并稳定发展,这种变化随即反映到随葬俑群的题材和艺术风格上。比如,除过去常见的武士俑和男女侍俑外,出现了造型更为自由、姿态更加生动的歌舞百戏组俑,特别是一些木雕的说唱俑。江苏盱眙东阳和扬州邗江胡场等地发掘的西汉晚期墓葬里,都出土过木雕的说唱俑,它们常为坐像,一手微举,一手抚膝,眯眼张口,是现存西汉木雕中的艺术佳作。
以舞乐杂技为题材的俑群,在山东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也有发现。那是一件场面颇大的作品,众多的舞乐杂技陶俑被固定塑制在一个大托板上,人物多达20余个。托板中央是舞乐百戏演出,有6个演员,一组7人乐队以及1个穿红色衣服的人,似乎是演出的指挥者。演员中2个长衣女子挥动广袖,翩然起舞;另外4个青年男子,短衣赤足,正在表演翻筋斗、倒立和柔术。乐队在一旁伴奏,分别有击鼓、鸣磬、鼓瑟之人。在大托板的两侧,还塑有站立着的观众。这组陶俑的造型较稚拙,仅具人物形体轮廓,但色泽鲜艳,人物众多,表现了当时舞乐百戏演出的热闹场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