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现2千多年前“地下室” 有望还原东汉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路县故城遗址考古现场。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2016年2月26日敲下第一把洛阳铲为起点,在通州区潞城镇,千余座战国至清代的墓葬陆续面世,西汉路县故城遗址面貌逐渐清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近日,在路县故城遗址西边,考古人员又有重大发现:40余口汉代水井出土,2000多年前的“地下室”有望证明东汉时期北方居民的居住特征。

 

  发现40座水井 多属汉代时期

 

  2016年年初,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办公室组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担负起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今年,考古人员在故城发掘过程中,发现40余口水井,绝大部分属于汉代时期。遗址考古负责人孙勐介绍,这些井有方形、有圆形,有用砖砌的,也有用木板贴在内壁的,一来是支撑作用,二来是为了防止流失,还有过滤井底沙子土层的作用。水井大小规模也有所不同,比较大的一口水井,直径两米多,深达7米,据推测至少可供近百人使用。

 

  据考古工作人员初步判断,除了生活使用,如此密集排列的水井,很可能跟当时这一带手工业生产有关联。具体生产什么,还有待考古人员进一步研究。

 

  半地穴居室还原汉代路县生活

 

  在这座约35万平方米的古城中,汉代人如何生活,引起考古人员的兴趣。

 

  随着考古的进一步深入,答案逐渐清晰。一处探方内,几口大缸已经能看出模样,此外还有一个个不规则的土坑。孙勐说,这里就是汉代人的房屋,而且是一个半地穴式的房址。

 

  “半地穴就是从当时原地表向下挖,挖出一个规则的坑,再在上边砌墙立柱,人居住在里边,有一半是地面以下。”孙勐解释。

 

  据此前考古文献记载,半地穴式建筑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最早出现在半坡遗址。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还能抵御野兽侵袭。文献还表明,在北方地区,西汉时多为半地穴建筑,东汉也有一些沿袭。

 

  仿木结构辽墓见证故城变迁

 

  历时一年时间,考古人员初步推断故城西墙外是汉代路县城外的一片老百姓生活区。这里的一座辽墓,在孙勐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证明了一座老城的变迁。

 

  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了两具人骨和随葬的陶罐、陶锅。在墙壁上有桌子、椅子、剪刀,生活气息浓郁,相当于生前居住一处房子。

 

  孙勐介绍,整个墓是仿木结构。意思是,古代人为了表达事死如事生的寓意,在墓室里用砖石仿造一些生前居室里的家装,还原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

 

  这是两年来,考古发现的距离路县故城城址最近的一座辽墓。汉代时,路县故城作为路县治所存在,唐代以后,路县治所西迁至现在通州老城。之后路县城址开始衰落,城市功能逐渐减弱,慢慢变成村落。孙勐说,这座辽墓的位置,说明了路县故城城址的变化。

 

  ■ 保护


  铁路入地、公路绕行为遗址让路

 

  “重大项目建设考古先行”是北京市开展大工程的硬性规定。随着副中心建设,路县故城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市已经计划在路县故城建设高规格遗址公园。

 

  拟建的京唐铁路和城际联络线铁路,原本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穿过路县故城城墙所在位置。为了保留住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墙,市委市政府决定铁路入地,从地下绕过城墙,最深处在地面19米以下。

 

  在遗址面前,公路也必须让路。长安街东延长线的规划道路通湖路,恰好与故城的东西轴线重合。文物部门与市政府其他部门反复研讨,最终决定,通湖路将改线绕行。

 

  2017年1月,北京市政府专题会议强调,路县故城见证了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记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要优先加以保护。同时决定,将故城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副中心建设整体规划,与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统筹考虑。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