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人首次组队赴外发掘全历程

  这个国庆节假期前,中蒙联合考古队的中方人员——来自河南两家考古机构的8名队员相继归来。两个月在蒙古高原无人区的前所未有的体验,给他们脸上留下的印迹是黝黑的皮肤和男队员们个个的胡子拉碴,但更多的是收获与历练的喜悦。

  今年7月下旬,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共同实施的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在蒙古国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境内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展开田野考古工作。该项目为期三年,根据计划,蒙方负责后勤保障,中蒙双方联合发掘,发掘过程中统一方法,双方按照各自的习惯做文字、图像记录工作,发掘结束后出土遗物留在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进行整理研究,记录和研究资料双方交换备份。

  这是河南考古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组队走出国门对外国的考古遗址进行发掘。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成员几乎都是80后,不少是海归博士,各有绝活。两个月的发掘,他们取得了哪些重要发现?

  中方队长周立刚博士告诉记者,高勒毛都2号墓地是一处匈奴贵族墓葬群,位于人烟稀少的牧区,距离最近的城市约100公里,于2001年被发现,随后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对其中编号为M1的大型墓葬及陪葬墓进行了发掘。中方考古人员到达后,与蒙方合作完成了对编号为189的第二座大型墓葬外围清理,并对它的12座陪葬墓进行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座大型墓葬为一座甲字形积石墓,坐北向南,墓室及墓道边缘砌有石墙,在地表至今留有大量石块。12座陪葬墓为圆形积石墓,呈弧形分布于主墓东侧。虽然都遭到不同程度盗扰,出土遗物数量较少,但是种类比较丰富,既有呈现明显草原特征的陶器、铁器、铜器和精美的金银器,又有典型的汉朝器物,比如带有“内……清……”字样、流行于西汉中后期的昭明铜镜等。考古人员认为,这批陪葬墓年代上限应该不会早于新莽时期,下限不会晚于1世纪中叶,相当于中国的新莽时期和东汉早期。无论是墓葬结构还是随葬品,都体现出了两汉时期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互动和交流。由此,他们也对接下来主墓的发掘充满期待,并尝试推动相关出土器物的国际展览,特别是到中国,因为中国的文博爱好者们对此充满了好奇。

  而每一次的大型考古活动,执行者们需要考虑的远不止是考古,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身设备安全,还有与当地合作方的诸种磨合都不能忽视。所以,这既是一次跨国合作,也是一次文化出访,更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异域旅程。第一次置身蒙古荒野的他们如何与蒙古同行和当地牧民相处?又遇到过哪些挑战?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蒙联合考古队的中方人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