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屈家岭遗址出土漩涡纹彩陶纺轮 疑与中国太极起源有关

  湖北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其中一类被认为是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专家称其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一定关系。

  10月20日,记者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屈家岭工作站见到了此次挖掘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纺轮,只见其外观呈圆形,中间有小孔,其上可见黑色、红色的纹饰图样。

  据屈家岭联合考古队队员张德伟介绍,漩涡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由具体线条刻画组成,另一种由具体的物化形象,如鱼等形象组成。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纺轮中,有一类纹饰布局与后世的太极阴阳鱼图图案类似,其以中间的圆心为中点,为彩色对称图案。据此,考古学界专家推测其为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关。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资料显示,在屈家岭文化以前,中国制陶历史已有一万年左右。

  此次考古专家发掘整理出了一定数量的彩陶残片,多属于碗、杯类器物,这些器形及所饰彩绘图案,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考古专家表示,此类器物的出土,也反映出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

  在现场,整理出的数件磨光黑陶敛口碗、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区别于其它陶器,其器形十分规整。“这意味着一次技术的革新,快轮制陶技术使制陶效率更高、工艺更精美,而且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张德伟介绍,考古学家认为,上述器物与祭祀或祭奠活动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第四次考古还发现疑似陶窑遗迹群,此类遗存在江汉平原史前遗址中鲜有发现,距今5000余年。

  在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疑似陶窑群遗迹位于缓坡地带的中上端,外观呈“8”字形,呈东西向分布,且有呈拱状的烧结土连接,其下连通。据介绍,此类选位及结构有利于生火、排烟。

  张德伟介绍,下一阶段挖掘工作将向南推进,解决渗水问题是后期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他表示,如在后期挖掘出类似遗迹,将实现对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认识的新突破,且对研究5000余年前的社会分工、文明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