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形势 促进新发展
2017-10-20 14:35:08 作者:田凯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河南长期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在新时期国家文物事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文物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7号),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推进“放管服”改革。河南省文物局认真学习研究中央领导的指示、批示精神和有关意见政策,结合自身实际,解放思想,扎实推进,促进文物事业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价值地位显著提升
国办发[2016]17号文件出台后,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责成省文物局会同省政府办公厅、省文化厅等部门,研究贯彻着手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研究河南省《实施意见》。2016年8月河南省印发《实施意见》,文件落实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河南文物工作的地位,要求各级政府将文物工作纳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县级文物队伍力量,配齐配强文物资源大县和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文物管理机构,推进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标准化建设,文物保护单位由非专门文物保护机构管理和使用的,使用单位要自觉接受文物部门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财政要统筹安排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市县财政要加大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河南省召开由省主要领导、有关厅局领导和地市分管市长以及文物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文物工作会,研究部署文物工作。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针对中央领导批示和全省文物工作会多次作出指示,并亲自调研文物工作。
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开展了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提出建设是过程,提质是目的,把每一座县城的历史、文化、生态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血脉中。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相继通过《安阳市林州红旗渠保护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省政协召开月协商座谈会,邀请省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遗产地政府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的保护利用”议政建言。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将文物事业摆上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推进。
遗产保护,保留文脉,形成特色,促进城市发展
一是大遗址保护实现利民惠民。国办发17号文件总结近年来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强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重点工作部署。河南作为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省份,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任务:“十二五”末期,在国家确定的36处大遗址保护试点单位中,河南有6处。国家《“十三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152个项目,涉及河南省洛阳、郑州两大片区,偃师二里头、安阳高陵等18处大遗址和丝绸之路、大运河、长城、万里茶路等4个线性遗产河南段项目。
洛阳市围绕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规划城市改造新格局,实施了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汉魏洛阳城、二里头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其中隋唐洛阳城天堂、明堂成为新的文物旅游开放景区。“洛阳模式”既实现了考古遗址的有效保护,又使保护成果融入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达到统筹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郑州市结合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积极探索、全面实施“生态保遗”工程,以生态绿化方式使古遗址保起来,“活”起来。郑州市规划在2017-2020年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75处。其中,2017年度计划投资约20亿,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17处。
围绕百城提质工程,河南省文物系统全员投入、主动作为,排查摸底第一批45个市县不可移动文物650处;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启动文物保护项目58个。李克强总理关注古城保护改造,5月8日赴开封考察,并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古城修复是历史责任。开封市标记公布城区247处不可移动文物,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保留历史文化信息,努力使城市本体变为露天的博物馆。保护修缮城墙外墙体6600余米,内墙护坡2600余米,开展周边环境整治形成开放式公园,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建设项目,动迁和征收了170余户民居,考古发掘200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和标本1000余件,真实地呈现了新郑门遗址使用和废弃的历史演变过程。
二是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河南大运河遗产点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价值高,见证了隋唐大运河从开凿、发展到繁荣、没落的历史进程。同时河南还是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争取央地投资7亿多元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强化安全巡护,确保遗产安全。挖掘遗产文化内涵,组织汉唐漕运水系调查,印证了隋唐时期漕渠为在汉魏洛阳漕运通道的基础上进行的疏通和扩充,形成了隋唐大运河的起始段。拓展遗产开放利用,商丘市规划投资10亿元,开工建设总占地2300多亩的遗址公园。大运河郑州段以惠济区古荥镇为“龙头”,以大运河遗址带为“龙身”,打造一座“运河上的城市”,建设“一河两岸六园八景十二遗珠”景观。滑县依托大运河打造特色古镇。近日,为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省政府专题召开省长办公会议,重点学习、研究、部署大运河河南境内的相关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编制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开展重点区域考古调查或发掘工作,适时组织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论坛,组织实施河南大运河安全专项督察等。
三是保护革命文物,传播红色文化。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全面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为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省文物局启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河南省境内的长征遗址遗迹专项调查课题。调查组行程13000多公里,通过对文物部门、党史部门和当地群众进行走访,对现场进行勘查记录,查阅党史资料,对相关长征遗址遗迹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去年遴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宝丰旧址群、辛亥革命烈士祠等46处革命文物提请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省革命文物4000多处,国保单位19处,省保单位126处,市县保311处。“十二五”以来,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经费3000余万元,开展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100余处次。全省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已开放革命文物保护单位68处,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红旗渠、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陵园等革命文物年接待观众均超过50万人次。
提升安全防范水平,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文物安全工作是红线、底线、生命线。面对严峻的文物安全形势,我们全面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基础设施,保证了全省文物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文物地方法规总数达到了12部。制定《河南省文物、博物馆单位十项安全规章制度》《全省公安机关文物系统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十条措施》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健全以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为核心的内部安全防范管理工作责任制。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三位一体”安全保卫体系。大力推动专职内保组织、业余文物保护员、文物公安派出机构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机构队伍建设,建立了6000余人的文物保护员队伍。三年来,评选表彰省级优秀文物保护员357名,奖励十余万元。在叶县、郏县、宝丰、巩义、永城、信阳城阳城等地设立的专司防范和打击文物犯罪的文物派出所,提升重点地区防范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水平。
三是加强防范能力,完善综合防范设施。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水平。联合省公安厅推进文物收藏单位技防达标工作,近三年组织编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104个,其中,安防工程36个,消防工程20个,防雷工程48个;组织编制三门峡博物馆、许世友将军纪念馆等文物收藏单位技防方案46个,各地文物博物馆单位物防技防设施进一步完善。
四是加强部门协作,创新打击文物犯罪长效机制。与省公安厅正式建立和实施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确定了联席会议、信息通报、专项打击、案件督办、表彰奖励等工作制度。近年来,省文物局联合省公安厅、省公安厅消防总队开展重要节假日安全大检查、全省文物系统安全生产大检查、博物馆安全大检查、文物消防大检查,做到了防范于未然,共实地检查文博单位779个。严格规范文物司法鉴定,组织司法鉴定290起,涉案物品22314件。
五是严抓落实,积极推进文物安保状况大排查。召开全省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推进。局主要领导亲自协调督导,采取每天网上查看、网上统计、网上通报机制,督促全省562个机构单位按时完成网络填报。不遮丑、不护短、不回避,共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567条。加强部门协作,6月,联合省公安厅、省旅游局成立6个工作组,实地检查1266个文物建筑。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标语、宣传车等形式,借助微信等新媒介宣传文物安全工作,我们邀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做客洛阳电视台,结合文化遗产日向公众宣传讲授文物保护与发展知识。
做好文物工作的几点体会
党委政府重视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做好文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重要位置。“五纳入”必须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真正使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机构队伍建设是基础。健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敬业精神是事业根基。这些年我们注重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文物管理机构体系,对管理队伍加强培训,每年都有省内与国外的专业培训。使队伍的专业能力与管理水平得到加强。
职能转变与机制完善是保障。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化,文物管理体制也在发生着转变。随着文物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物工作的视野与纬度也应扩大,这就要求我们的保护、管理、服务、研究要有超前意识,要有融合思维,要有服务理念。
创新转变是关键。文物工作已经走出象牙塔,文物保护也非过去单纯的保护,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特别是保与用的有机结合的思想,需要我们研究新方法,建立新理论,探讨新模式。发挥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属性,形成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