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瓷——朱元璋的“情”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玩古瓷的人,一听“洪武瓷”,脑海里立刻会呈现:乳浊状带奶白色的釉面,透明度差,颇有玉质感,青花的呈色偏灰或偏黑,或略带蓝色,晕散严重,呈模糊的晃动状!胎体类似元朝窑器,比永宣时显得厚重。很多行内人不是特别看好它的收藏价值。恰恰相反,我认为洪武窑起到承前启后的特殊历史作用,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因为旧时往事


  洪武帝要烧制特别的瓷器

 

  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并没有削弱景德镇御窑的地位,相反,“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新窑二十座,专供烧造御用器皿,只求出品精良,不计成本多寡,故瓷业进展急速,数年间即完全恢复宋代之繁兴”。(引自赵汝珍《古玩指南》)

 

  如果此观点成立的话,洪武瓷应该不输给元朝浮梁瓷局的窑器,很多人却认为洪武窑青花发色和画工均不及前朝。 其实,单从青花的发色和画工来讲,洪武青花似乎不及元青花的色正和画工精美。但我觉得它有元青花瓷不具备的厚朴感和古拙美。这也是洪武帝刻意追求的一种与元朝极为不同的效果。

 

  关于洪武瓷特有的风貌,明野史中有如下的传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丧父母,孤苦中以乞讨为生。一次,三天没有讨到食物,实在支撑不了,一头栽在路边,昏厥过去……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只依稀感到有人在用力推他。他睁开眼,发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人,把自己搂在怀里,一手端着一只青花瓷碗,碗里是稀薄的米汤。当他的眼神痴痴地从女人脸上移到青花瓷碗上时,那青花是晕散的,跳动的,色泽是灰黑的……据说,这女人就是年轻寡妇胡氏,也是明史有记载朱元璋的初恋情人。日后,当他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后,就命御窑烧制昏化状态下呈现的样式——那碗上的模糊的似乎在晃动的青花样式。这是世上最美的图案,他要解开久存的这个心结!虽然是传说,但还是多少符合洪武帝性格的逻辑性。据明史记载,他对救过自己命的胡氏一往情深,最后还是想方设法将她娶为妃子,在马皇后暴病离世后,曾一度想立她为后,因群臣的极力反对才作罢。不过,还是授其重任,主掌后宫。以上的传闻多少有些根据的。如果洪武帝要仿元朝之瓷,无论从胎釉到发式,均没有多大难度,元朝制作御瓷的匠人大多仍在,制瓷材料也不缺。所以只能理解,洪武帝是要烧制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瓷器,他要独创一种格局,一种特有的式样,以追忆那最美好的一瞬。

 

  洪武青花发黑偏灰是审美意趣的折射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认为:洪武青花的呈色不是发黑就是偏灰,是和使用的青花料有关,它使用的青花料是元代提炼加工后剩下的。我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

 

  其一,没资料记载表明洪武帝时,景德镇的进口苏麻离青料已用完;其二,即使用剩下的,其高铁低锰的含量也不会改变,断不会出现与元瓷差异那么大的呈色现象。

 

  御窑工匠所呈现的作品一定是该时段皇帝审美情趣的折射,是皇帝的旨意体现。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自作聪明地表现一番。明太祖出身卑微,虽没文化,但聪明过人,在对器物的喜好上,欣赏厚重、古拙、庞大的造型,适合他的审美情趣。当然,洪武帝时也生产小巧玲珑的器物,如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只青花龙纹高足杯,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小件精品,被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评定为“独一无二的珍品”!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吴玉璋先生在《故宫藏瓷——明青花瓷—洪武·永乐》和《故宫藏瓷——釉里红》两书中也对洪武瓷作了较高的评价,他也应该是中国陶瓷史研究中最早发现并公布洪武青花釉里红的学者之一,比美囯弗利尔美术馆陶瓷研究学者约翰·亚历山大波普更早更有系统性。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大量出土了明初洪武、永乐、宣德官窑残器后,洪武瓷的类型和特征基本明确了:带着混浊的玉质感颇强的釉面,青花或釉里红晕散较重,发灰的青花,花瓣边缘留白,青花中密布点点黑斑……

 

  如果没有明洪武瓷的大胆创新,也不会有永宣瓷的高峰期,更没有成化瓷的特有风貌。洪武瓷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桥樑作用,它在古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杀的。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皇朝,也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