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博物馆人的情怀
2017-10-17 15:37:00 作者:胡锐韬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情怀,是潜藏于人心底最柔软部分最美好的事物。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有情怀才有需求”。从广东省博物馆办公室到流动博物馆工作的时候我是怀着“终于解脱了”的心情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从一个非常繁忙的岗位到了一个更加繁忙的岗位;更没有意识到,突然间对已有的工作有如初恋般的怦然心动。曾经跟同事说过,原来的工作没有自我:每日里都是工作,睡梦中也是工作。也许算是一种忘我的投入,当回过头来看,发现原来一直在代入不同角色所进行的思考,现在可以把不同角色的思考变成自己的思考。于是乎,眼前一亮,偌大的天地便展现于眼前,惊喜之余,却又惶恐。惊喜于终于可以从事一种相对简单而又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惶恐却源自于对事业的敬畏,我惶恐于任重而道远。
2004年,广东省文化厅设立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的时候,或许出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市场思维的影响,想要“对文物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或许是因为受到“文化沙漠”的鄙称而唤起了改变自身形象的渴望;或许只是作为全国经济较发达省份“仓廪实而知礼仪”的一种“顺其自然”的行为…… 无论如何,她总算是以每年100多万的观众量,在广东21个地级市100多个县(市)区之间运作起来了,这一运作便是13年。从最初的16个成员单位,发展到111个成员单位;从国有博物馆,到非国有博物馆;从“展览的搬运工”到展览、人才、场地、藏品、活动等综合组织者与参与者;从“展览网络”到“文博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服务全省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基层博物馆的发展需要、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发扬着广东人先行先试的精神,在意识与行动领域,不断地开拓创新,逐步成为广东省博物馆文化惠民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每当下乡的车子飞驰在高速公路,我的思绪也经常漂浮于天际。尽管以前因工作对流动博物馆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毕竟实际到这个岗位工作时间不长,在没有走完全省这100多个成员单位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这次又将面对怎样一个博物馆。是有一个很好的场馆但是没有多少文物?是有场馆有文物但没有经费无法正常开放?又或者,有文物有编制但是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去策展?展厅的展示条件年久失修无法确保正常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无法从事相应专业工作?因经费和人员的关系无法进行展览配套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策划?虽然场馆长期开放,但内容形式都因资金或者专业技术等原因常年没更新导致门可罗雀?
我们享受过很优厚的待遇,当我们把一个展览从省博运达一个基层博物馆,一个仅十来个职工的馆全馆总动员一起来配合布展撤展的时候,我曾热泪盈眶。我们也曾经遭受过很尴尬的处境,当我们把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送到基层,搬到一个博物馆的展厅门口的时候,迎接我们的只有一个保安,以及他手中的一把钥匙;而当展览结束的时候我们再次到来,迎接我们的,依然是一个保安、一把钥匙。我们无法愤慨,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们真的感觉到无奈与心痛,不是为自身,而是为在我们心目中一直如此神圣崇高的事业。
所以,我们不断地总结、学习和反思。我们提出:做好对流动博物馆成员单位的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这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满足所有成员单位的意愿;我们希望自己是在“示范”和“造血”,而不是在“包办”和“输血”。我们提出:不要让省博物馆一家来做流动博物馆,要让所有成员单位共同来做流动博物馆。这就好比让一个厨师做菜给一百多个人吃,累死也做不出几个菜,而且肯定是众口难调;如果一百多个人每个人都做一个菜,拼个桌子一起吃,那将是怎样一场饕餮盛宴啊!于是流动博物馆“综合文博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理念便诞生了。我们还实施了“次级节点”,让流动博物馆成为一种可以“无限复制”的模式,鼓励成员单位在各自行政辖区内去建立该区域内的“流动博物馆”,当一个个节点建立,是不是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发力点,让基层博物馆把充斥于胸的满腔热情倾注于事业,我们充满着期待。
在2016年,我和部门的同事们在一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广东21个地市43个县(市)区;流动博物馆实施了近130场次的展览及活动,接待了270余万观众,而2017年这些数字都还在增长。两年来,我们看到了基层博物馆对流动博物馆工作的响应越来越积极和主动,一些基层博物馆甚至逐渐以自己为中心,在构建该区域内的流动博物馆“次级节点”。当我们喊出“实施主体和对象的多元化”,当我们提出要以博物馆为主体实施“博物馆+”,当我们认真践行“无边界博物馆”,当我们努力做好“群众身边的博物馆”,当我们打造的“文博综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纳入2017年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创新项目,当《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发布……我们似乎看到了人民群众满意的微笑,我们似乎看到流动博物馆人欣慰的容颜,我们似乎看到流动博物馆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中绽放……我们的努力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过程”与“预言”,似乎越来越接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