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位《高逸图》与承名世先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孙位《高逸图》残卷 绢本 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历代人物画中,孙位《高逸图》可谓首屈一指。20多岁时赴上博观看展览,那大概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的馆藏展,看到了许多顶级的书画珍品。印象很深的如怀素《苦笋帖》、苏轼、黄庭坚、米芾的法书与五代(传)徐熙《雪竹图》、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等等,孙位《高逸图》长卷,也是我非常仰慕的剧迹。但因为当时稚嫩学力不够,孙位的名头又不是最大,与晋顾恺之、唐吴道子等无法比肩,且传世作品极少,无法成为范例与话题,故而只是领略《高逸图》的高古风釆、笔精墨妙,并没有对他予以过多的关注。我记得在观摩画作中只有一个印象:在中国绘画批评史上,神、妙、能三品分列是常态,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又增列了一个:“逸格”,于是被后世画学研究者大做文章,认为这个“逸”字的出现,正是决定后半部中国绘画史向文人画水墨画方向发展的第一个认识上的出发点,具有风向标的关键作用,因此值得大书特书。而这个“逸格”只列一人名字,即是孙位。于是就留下了一个疑问,孙位何许人也?各种印象错综其间,画史上名声不彰,却有如此好功力?

 

  一查史料,悟得更多,但疑问也更大。第一是他在唐末五代间非常有影响。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等皆收录并有评价,表明孙位绝非等闲之辈。但依据目前传世的《高逸图》画风,却很难有相吻合的证据。比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他“笔力狂怪,不以赋釆为功”,那应该是梁楷、牧谿、石恪的墨戏一路,与《高逸图》绢本设色细腻华丽风格并不相合。又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述他的画风是“雄壮气象,茣可记述”,又记他善画水极有成就,“波涛汹涌,势欲飞动”,目前也未有传世画迹实例可证。这些有时互相矛盾的喻词,如狂怪(喻别出奇招不循故常之举)、雄壮(喻伟岸崇高)、擅画水波涛汹涌、“逸格”(喻优雅轻捷),共存于其间又错综参列,让后世的我们构不成一个整体印象。又加之严重缺乏传世真迹,更令人如坠五里云雾中了。记得以前还有空隙时,为解答这些疑问获取实践经验,还曾认真临摹过《高逸图》中的人物景观,对其中技法的紧劲连绵的用笔线条非常在意佩服之至,而染渲色彩之际,重而不艳、淡而不枯,亦有它画之不及者。与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以下到周昉、张萱的仕女画相比,并不雷同而是自成一系,这样的风格技巧,既非狂怪亦非雄壮,又不是信手拈来的“逸格”,甚是难以归类也。

 

  即使是《高逸图》也还是在近年才被验明正身。其功劳者为上海博物馆著名鉴定专家承名世先生。与当时叱咤风云的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徐邦达相比,承名世先生十分低调处世,他的最好时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然而英雄却无用武之地。我与他的因缘,始于曾与他女儿同班学艺。当时无书可读,曾蒙女公子春先同学从家中悄悄借出诸如傅抱石《中国绘画纲要》等,但因她瞒着严父,怕有风险,嘱我只能限期两三天即须悄悄归还。机会如此不易,自是如饥似渴,通宵达旦,彻夜苦读,后来春先同学留学日本专攻美术史,还在东京谋面叙旧,相与拊掌感慨当时同学少年之不易。

 

  承名世先生在1965年,正逢山雨欲来黑云压城之时,竟然仍痴迷于《高逸图》的鉴定考证,并根据南京西善桥南朝墓新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比对其间人物关系与服饰、表情、景观特征等等,认定《高逸图》描写的应该是竹林七贤故事,原画应该题作《竹林七贤图》,宋代即已是一个残卷。因为人物不完整,只剩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位而少嵇康、阮咸、向秀三贤,故宋徽宗将其定名为《高逸图》沿用至今。其考证论文发表在《文物》1965年第8期上,当时引起轰动,因为在山雨欲来人人惶恐自顾不暇之时,竟然还有这样“迂腐”的老学究敲章钻句,沉湎于文物古书画鉴定而置身于局外,谓为稀罕的“漏网之鱼”,恐不为过。今天想来,能无唏嘘?

 

  承名世先生早已驾鹤西去,我和春先女公子还有夫婿达明兄(亦为其时我的同班室友)后来在北京一个国际研讨会又匆匆见过一面,白驹过隙,人事沧桑,但想到当下我们在研究古代书画鉴定史,应该不能少了承名世先生的席位。惜乎目前学术界关注他的人不多,故特为提示,愿有心者能承其学艺,彰其业绩,以不负先贤之苦心孤诣也。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