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南巡背后的故事

  卫盉、伯各卣、秦公镈……9月 12日,由深圳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周原博物馆主办,扶风县博物馆、岐山县博物馆、渭滨区博物馆协办的“周邦肇作——陕西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精华展”在深圳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各类青铜文物 182件(组),其中带铭文的铜器 87件,一级文物 40件,眉县杨家村窖藏、扶风五郡西村窖藏等近十几年来的新发现悉数登场,受到了当地市民及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文物是有温度的生命,是历史最鲜活的证明。宝鸡历史遗存众多,地上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丰富,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我市高频次、高规格、内容丰富的文物外展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利用文物更好地宣传、展示了宝鸡。

  两年沟通三回“牵手”要选最好的文物去交流

  “喂,您好!这是我们希望参展的文物清单,请查阅!”

  去年的冬月,深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冒着严寒,从鹏城来到了陈仓大地,走进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两地文博人的手又紧紧地握到了一起。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 2017年 9月将在深圳展出的青铜器展。

  一个在祖国东南,一个在关中腹地,虽隔千里,但两地的文博人却早已熟悉,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 2003年“国之重宝——宝鸡庄白一号窖藏青铜器珍宝展”、 2010年“三秦瑰宝——陕西出土周秦汉唐文物展”算起,这已是两地的第三次合作。

  为了办好今年的青铜器展,深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早在 2015年,就开始与我市的文博单位沟通。对于鹏城的观众而言,他们更希望在本地看到种类繁多、铭文丰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

  对于深圳博物馆的要求,市文物旅游局的领导表态:“要选最好的文物去交流。”因为他们深知,每一次外展展出的“国宝”,都是宣传宝鸡的一张金色名片。

  2014年 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在其他场合,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说,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岁月,有着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他们固然是无价之宝,但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认识它,才能“大有可为”。为了联合办好这次展览,宝鸡的文博单位结合自身馆藏文物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地区历次重要的西周考古中发现的青铜文物。

  经过三个多月的沟通商榷,最终确定此次展览将展出各类青铜文物182件(组),其中带铭文的铜器 87件,一级文物 40件,二级文物 87件,三级文物 50件,一般文物 5件,其名称是“周邦肇作——陕西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精华展”。

  步步惊心步步精心严谨细致确保文物安全

  今年 24岁的王伊宁,是宝鸡

  青铜器博物院保管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她主要负责此次展览中,与深圳博物馆的沟通及文物清点等工作,这也是她大学毕业后第一次“独当一面”。

  王伊宁清楚地记得,当深圳博物馆的老师同她一起下库清点文物时,他们同时发出了惊叹。“原来在课本中,对宝鸡的青铜器并不陌生,但当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书本中的文物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清晰的铭文、精美的纹饰,如此鲜活,真是小激动了一下。”王伊宁说,那一天她和深圳博物馆的老师一起读铭文,讨论铸造过程,试着去触摸三千年前的历史印记。

  此次展览根据参展文物的时代(商末周初、西周中期、西周晚期)、特征(纹饰、器型、功能、铭文)、出土地点(西周墓葬、窖藏)等,划分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周人的礼乐文明、周王与贵族、西周的青铜艺术”四个单元,展出的青铜器造型奇特、纹饰华丽、工艺复杂、铭文丰富,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西周王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代表了西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 1975年,出土于岐山县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窖藏,为著名的“裘卫四器”之一的卫盉; 1978年,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发现的秦公镈;1980年,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一带的伯各卣; 2006年,在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的琱生尊……

  主办方表示,通过本次展览,深圳的广大市民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我国古代的艺术瑰宝,还能感受青铜时代周人的雅乐正声、钟鸣鼎食,对西周时期的政治、宗教、风俗、礼制、工艺等方面有个直观的了解。

  一个展览的成功举办,从来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它涉及文物保管、陈列研究、安全保卫、文物修复等多个部门的协作。双方事先要对展柜、展板内容、文字、文物陈列等进行充分沟通,再到编写陈列大纲、挑选文物,打包装箱,搬运、布展等等,可谓“环环相扣”。

  从“步步惊心”到“步步精心”,文博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确保文物的安全。这些“国宝”因年代久远,极易破损,它们的每一次“出行”都是宝鸡各大博物馆的大事。因为此次展出的展品多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从文物的包装、出库到上车,再到下车入库,所有的工作人员和押运保卫人员,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大家明白“文物的安全是重中之重”!

  陈亮说:“每一次外展都是一次大考,只有做到精心、细心、耐心、专心,才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走出“深闺”贴近公众

  展柜里神秘文物变鲜活

  9月 12日,“周邦肇作——陕西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精华展”在深圳博物馆顺利开展,宝鸡市副市长李瑛出席了当天开展仪式,她说,我市的文博工作者要认真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系统整合全市文物资源,积极做好文物外展也是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青铜器这个金字招牌,展示宝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提高宝鸡软实力。

  在开展的当天,众多深圳市民在欣赏青铜“国宝”的同时,也被展厅内一个放满特色文创产品的展台所吸引。印有“中国”铭文的文化衫、特色纹饰的帆布包、玉牛形状的手机链……为了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近年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合作,以创新创意为动力,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宝鸡文化创意产品。

  动起来,才能活起来。陈亮记得,宝鸡刚开始的文创产品,几乎是清一色的文物缩小版,很多游客对它们并不“感冒”。当北京故宫的朝珠耳机,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纸、翠玉白菜伞,苏州博物馆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一款款“萌萌哒”文创产品成为公众的“新宠”时,他们意识到文创产品不是简单的复制青铜器,而是要在“创”字上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要在梳理文物资源的同时,也要梳理社会及生活中的热点,从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让古老的文物符合公众的生活、审美需求,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真正的“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让文物走出博物馆。陈亮说,外展交流、文创开发,就是要让“藏在深闺”的宝贝“走出来”,把别人的好东西“请进来”,变“我要看”为“给你看”,增强公众观赏和了解文物的兴趣和爱好。

  其实,通过与外地文博单位的“联姻”,把我市发掘的出土文物请出“深闺”,让精美文物进入国内外的文化艺术品殿堂,把“死”文物变“活”,实现异地共享,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增强宝鸡文化软实力。

  年轻的我市文博工作者王伊宁说,她有一个心愿,希望在三个月的展期结束后,可以将此次展览的观众反馈和建议,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总结,让下一次的展览更进步一些。套用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我们相信,这也是众多宝鸡文博人的心愿。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