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画家童钰梅花珍品惊现河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代着名画家、文学家、有诗梅“双绝”之称的童钰一幅墨梅珍品,近日在河南心田书画院展厅内首次展出,引起众多书画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童钰(1721年-1782年),清乾隆年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璞岩、又字二树、二如,别号二树山人、树道人、梅道人、梅痴等。少年时主攻诗词和古文,后放弃举子业,与同郡刘文蔚、沈翼天、姚大源、刘鸣玉、茅逸、陈芝图结文学社,称“越中七子”。善山水,以草篆法写兰、竹,木石皆工。尤善梅,宗杨无咎法,“使气入墨,奇风怒云,奔赴毫端(袁枚语)。”兴之所至常在月光下濡墨作画,纵横欹侧,皆成妙品。生平所作不下万本,故有“万幅梅花万首诗小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代着名画家童钰梅花珍品惊现河南
  
  童钰画梅苍老古朴、墨气雄厚,攻诗以咏梅为胜,世称“双绝”,有“绝笔梅花绝笔诗”之誉。以《画梅》诗云:“十丈炎威十丈尘,毫端犹见雪精神,莫嫌拂袖多寒气,我是人间避热人。”又有“空山突见古时月,老树忽先天下春”之句,论者为奇情逸气。兼攻草隶,爱蓄古铜印章,精篆刻。曾修《豫省志》、《扬州志》,着有《二树山人集》、《香雪斋馀稿》。传世作品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作《墨梅图》轴,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乾隆四十四年作《墨梅屏》六条,着录于《知鱼堂书画录》;乾隆四十六年作《月下墨梅图》轴,藏于扬州博物馆;另有《墨梅图》两幅藏于西泠印社和四川三苏祠。以上藏品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关于童钰的身世,生生死死颇具传奇色彩。幼时,友人刘凤冈梦见童钰化为梅花二树,喜告之,从此即以“二树”为号。相传他寄寓洛阳时,尝写梅壁间,时方冬日,百虫俱蛰,忽有冻蜂潜集其上。他的梅花传神竟达到如此乱真的地步!童钰的相契沈又希为此赋诗一首记其实:“雪湖画梅蜂食须,树翁画梅蜂绕珠,遥遥相去二百载,淋漓大笔同占濡。”童钰还有一方自篆闲章“不知是我是梅花”。由其《墨梅图》的题诗中,可见其梅情诗意、爱梅忘我、梅我相融的惓惓精神,是名符其实的“梅圣”。
  
  童钰的梅花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乾隆三大家”袁枚和蒋士铨对童钰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虽未谋面,但遥相心仪,诗文称赞,敬重有加。蒋士铨曾留下诗句:“我不识君见君画,每对梅花身下拜”。袁枚亲赠挽联“到处推袁,知君雅抱千秋鉴;特来访戴,恨我偏迟十日期。”并亲为童钰撰写墓志铭。河南太守施我真评价童梅“十幅梅花十万钱,诗中之伯画中仙……。”童钰梅花传世甚少,故常人无法得见真迹,方家之中仅有缘人能睹真容。这幅首次展出的童钰墨梅珍品,已引来大批书画名家、文人墨客和收藏爱好者的预约观瞻。
  
  中国书画艺术收藏鉴定中心耿文敏副主任认为:“童钰这幅墨梅纵119cm,横46cm,属罕见上品。已故书画鉴定大家史树青鉴题了120字的品评,足见这幅真迹的珍贵和难得,绝对是国宝级的珍品”。
  
  中国书画家杂志社总编黄海涛先生认为:“童钰该幅《墨梅》枝干苍老古朴,花蕊挺拔清秀,运笔密而不乱、繁而不杂,笔法奇崛,墨气雄厚,骨气洞达,分外清逸。其墨品腕脱神飞,淋漓不绝;其梅品气凌百代,傲霜斗雪。在历代名家梅花作品中绝无仅有,不愧为‘梅圣’精品力作。在此首次刊发该幅珍品是为了方便更多受众一睹芳容,更深层次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