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武功山箕峰遗址初探
井冈山报:明安福进士吴节在其诗作《望武功诸峰》中描述“箕峰高万仞,一碧插青天。日出疑金表,云来助锦缠。香炉升突兀,石笋萃清妍。安得乘黄鹄,排空礼上元”。
自古以来,众多诗文描绘了安福武功山箕峰景点的美丽壮阔景色,把游客带入灵动的箕峰自然山景中,体味出天人合一之感受。
箕峰峡谷中建有规模宏大的道场。遗址究竟属于道、释、儒哪个教派,它的创立、传承、扩建时代,具体规模以及重要活动等尚无深入的认识和考究。为此,安福县文物部门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箕峰道场丛林创建与规模
箕峰遗址位于武功山峡谷中,两旁山峦环抱如屏障,前则圆锐如笔,立峰顶又一望无际,颇有“群山万壑数千里,俱可指数”之感慨。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有姚鼎燧《记宫殿》曰:“中太极殿,上玉皇殿,西元觉宫,惟东金庭宫,竖以良木,缭以石垣,金碧辉煌,相映左右。山门内有池,水清不涸。天欲雨,云气蓬蓬出其中。池左右云房月楼,可吟可眺。前廊列大屏,锓古草堂仙人诗,龙蛇飞动,观者为之震骇,仿佛初洒墨时也”。这段文字基本上勾绘了道场建筑的分布和功能。
箕峰道场丛林分布
中央“太极殿”,上为“玉皇殿”,西为“元觉宫”,东有“金庭宫”,山墙绕建筑呈弧形。南面设两道山门,金庭宫前有内池,池左为云房,池右为月楼,前置高墙廊院。石墙较宽,以垒砌填隙而成墙垣,下宽上窄。玉皇殿(三寮)、太极宫以坐北朝南为主,金庭宫、云房、月楼等则坐东北朝西南,形成两块建筑群落。金庭宫内道人淑行建有文昌阁,清乾隆甲(1794年)夏厄于火,后其孙正参慕缘修葺,鸠工重建。此外还有丹霞室、漱枕轩、会仙楼、塔、亭等。
建筑材料主要为“竖以良木,缭以石垣”。在调查中还发现明代青砖清代青砖数十块,规格稍微有差异,代表了同朝代,不同年代风格。除建筑墙体以石条石块为主要构造外,还有地栿、门框、柱础、窗、香炉、亭塔、池围、造像、门墩、水槽、龟、塔帽、转角、隼卯构件等,均采用山上麻原石,或大或小、或厚或薄、或凿形、或切割、或雕琢、或打磨,因势随行,因材体用。大部分石造像以写意为主,细部修饰较少,多以线条刻画,彰显威严之形态,给人以粗犷厚重之感,具有较明显的明代风格。在清理中尚未发现大量陶瓦件,推测建筑顶部覆树皮、茅草为常。在遗址中还清理出明清两代祭祀及生活用青花瓷碗、盏、杯、盘等器型残件,同时在地表堆积物下发现较大面积的火烧土层及植物灰烬。
道教丛林功能
据欧阳琎《箕峰金庭宫重修文昌阁记》记载:“夫帝君之神、在天为列宿,应世为伟人,曰上将,曰司命,曰司中,曰司禄,昭于天也……”,“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亡”。文昌帝君也被儒家接受并尊崇,唐后“文昌阁”“文昌楼”“文昌塔”等建筑与文庙结合,形成了道儒共祀的天神。
张光勋在《箕峰玉皇殿记》述:“夫上帝称天也,颂玉皇辄称元穹高,上帝然则玉皇,即天也,天主宰万物,青苍旻昊,殆不可以形象求。面寺观中设像威严,冕旒龙衮,同于皇帝。则是天之上,又有一玉皇。考之于星、北极之位,天帝居之,在紫微垣内……”
玉皇殿中祭祀供奉以玉皇大帝为最高神袛,属中国传统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最高主宰。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卯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福祸。是否建有玉皇殿,也是道场规格、等级的象征,区别于民间一般的庙宇、坛、观。
天尊石塔由方型基座、圆垫、两层八面塔体及双层飘檐和葫芦宝顶构成。塔身均采用隼卯结构、严丝合缝。正面阴刻有“度人无量天尊”楷体大字。
其他宫殿建筑以及寮房、轩、楼、亭、塔、堂、苑、室等均为道士研习、传道、纪念、祈祷、弘法、会宾、居所、生活起居之用。这些功能完备的综合建筑群落既是隐于尘世的修道场,又是一幅嵌入武功山中的“闻道图”。
道场丛林创立及传承
据张光勋(拔贡生、清嘉庆年间朝考以七品官用签任职京师)《箕峰玉皇殿记》云:“是殿建自明洪武间道人周永定,迨国朝康熙时姚崇飏来此振兴。今巨峰等又克振道风。余喜道人之能世缵其休,故为之记。”又据张光勋《箕峰元觉宫记》云:“道人告之有明万历间郁真卞、国朝顺治时聂崇见光复恢拓;今则逸道人疲精力,以为此宫,之外左云房而右月苑……;西北则有元宗堂以妥先灵源本之思,虽羽流有同情与予,于是而知逸道人重造之功为无穷也。旁有丹霞室,玉达所居、下有漱枕轩、会仙楼,则诚孚、奏孚所成,是皆踵而为之者。诚孚请余记之……”。又据《箕峰记》云:“陈淑行,夫箕山遗老。廿年来留者寡矣,独淑行以古心古貌岿然独存,率其徒文芷、非金、非狂,创建金庭;又置瞍田若干亩,为山中香膏资。先吉水刘大史(明宣德八年进士,历官湖广布政使参议,国子祭酒)尝手书“祝永庚桑”四字赠之。庐陵张大史(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亦赠以诗曰:“桂树留鸿濛,桃花开草味”。
根据以上记载,箕峰道教丛林,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肇基,几经废兴,至少延续至清嘉庆年间。从遗址出土的生活用具分析,尚有道人活动下限可推至清代晚期至民国。
根据《武功山志》记载及现场调查,箕峰道教丛林不仅规模宏大,道场香火鼎盛。明清两代官宦、文士、贤达多相聚会,吟诗赋文。特别是文昌阁鼎建以来,更吸引了儒林人士的朝拜和有识之士对道儒文化精髓的追求、体悟、参研,由此而孕育出武功山儒道佛文化交流、融合的新风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