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业务交流会掠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7年1月19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贵阳举行年度所内业务交流会。

  会议现场

  开场

  李飞副所长

  会议由李飞副所长主持,他强调,今年所内业务交流会与往年不同,是一个工作交流会,主题是基建考古,重点是解决问题。在全国各考古所都在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外向的业务交流会的同时,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关起门来互揭老底、苦练内功,这是因为我们的基建考古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基建考古的取费机制需要调整,二是业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存在问题,考古调查出工不出活。这些都需要我们找出问题,并努力改进。他用四句话概括了他对业务工作的思考:守住底线,广开来源;全面开花,重点突破;研究为本,不断创新;齐心戮力,有所作为。底线就是基建考古,这涉及到每一个人的收入,是我们的生命线;在守住这条底线的同时,通过大项目申报、横向课题开展、保护规划编制甚至国家社科基建的申报等广开科研经费的来源。工作当中,力求兼顾所有人的研究兴趣,全面开花,但也要凝聚力量,共同攻坚克难;过去5年土司考古是我们主攻的方向,今年起史前洞穴遗址就是全所工作的重心。研究永远是考古所立所之根本,要将思考的习惯和课题意识融入到哪怕再小的调查项目中,不断创新工作的方法、工作的理念,推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最后,大家要提起精气神,齐心戮力,单位努力有所作为,每个人努力有所作为,不辱使命,不枉此生。

  交流

  1.张改课副研究员:赤水河流域考古工作方法与实践

  张改课副研究员

  张改课副研究员总结了他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的调查、试掘及发掘工作方法及心得。他认为,在基建调查上,应注意“资料梳理、人员配备、地形选择、实地勘察”等基本方法,而具体到赤水河流域的考古调查时,调查方法可概括为“多级联动,赢得支持:省、市、县、镇,政协;依靠政府,依靠群众:公正友善,友好往来;紧密沟通,团队协作:队内思考,所内汇报建议;主动出击,先行介入:旅游公路先行调查;资料收集,实地勘察:使命,责任,态度,行动;抢抓时机,扩大成果:旅游公路发现遗址,及时汇报”。同时张改课副研究员强调,调查时态度与运气有时都会直接影响调查成果,运气很重要,但是调查时态度是根本,有了良好的工作态度才会有更好的运气垂青。而后张改课副研究员详细叙及了2009年以来自己在赤水河流域调查时的种种收获,并自我剖析找到调查时的不足。

  张元书记

  讨论:所内多位专家老师一致认为,张改课副研究员的报告认真、扎实、用心。

  张元书记认为,他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整个汇报总结的内容很全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通过他的发言可以看出他的工作态度,同时他平时也是很努力的,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得出工作方法。首先,多级联动,依靠群众、依靠政府,这是很实际很有必要的方法,调查时抓住群众所给的线索往往比我们自己跑自己走要有效得多。其次,他在最后对自己工作不足之处也给大家做了总结,考古工作本来也充满遗憾,往往都是在完成以后才能发现这些不足,而他能把自己的不足和遗憾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所以他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汇报的内容是非常值得点赞的。

  张合荣研究员认为,该汇报能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对赤水河流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梳理,是贵州考古应有的工作态度。李飞研究员认为赤水河流域调查取得这么多成绩的关键是“亲和待人、分享成果、开阔视野以及宽广的胸怀”,这是值得学习的。

  2.吴小华副研究员:贵阳至兴义高速铁路调查收获

  吴小华副研究员

  贵阳至兴义高速铁路项目是2016年度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大基建考古调查项目。吴小华副研究员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收获。项目调查勘探共发现文物点20余个,其中与工程相关的地下文物点12个,包括8处洞穴遗址、1处台地遗址、3座墓地;地面文物点2处,即1处近现代建筑遗址、1座营盘。其中,“国保”单位2个,即兴义万屯汉墓群和兴仁交乐汉墓群;“县保”单位1个,即贞丰大碑近现代建筑群,共涉专项文物保护经费近2千万元。同时吴小华副研究员还结合考古所基建考古的实际情况,提出现在考古所存在的取费、收费标准等方面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可能。

  曹波副所长

  讨论:曹波副所长认为,贵州基建考古历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在作基建考古时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所以直接导致拨付经费时困难重重。但还是希望做基建考古报告时应该尽量详尽,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时尽可能的细致认真。另外,还希望涉及到一些较大型的基建考古项目时,希望项目领队与基建办能盯着工程走,避免出现“索款无门”的尴尬境地。

  贵州所的基建考古己从开创期进入了成果期,相应的社会效果及相关部门都己认同,我所在基建项目中坚持学术规划,专款专用,加强内外协调,地州联动,做到了文物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双赢。把建设工程变为一处处考古的热土,从根本上保护了文物,宣传了文物法。

  彭万馆员说,谈一些学习的心得,一些感受,调查取得很好的成果,发现了大量的遗址,调查得实现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充分,才能有收获。但也有一些小的遗憾,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对于交乐和万屯汉墓的调查不够充分。调查得注重方法,“望闻问切”是比较可行的办法。田野汇报的形式可以创新,可以做得更丰富。田野工作是一个所、一个人立足的根本,要注重田野,做好每一次田野工作。

  3.陈卿、杨磊助理馆员:夹岩水库库区马场遗址——考古发掘方法、收获与思考

  陈卿助理馆员

  杨磊助理馆员

  马场遗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野鸡河与先秀田小河交汇处西北部山前坡地,目前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目前发现的地层堆积分为13层,第8层以下为早期地层。共发现灰坑40个,房址8座,沟5条,灶6座。遗址范围内出土陶器多为碎片,发现2件较为完整的陶器。可见纹饰有戳印纹、方格纹、乳丁纹等,有小平底和圈足底,器形能辨者主要是罐类。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为辅,石料大多采自河漫滩和周围山上。器型有石锛、石斧、石锤等,其中有三件双肩石器。同时陈卿助理馆员还展示了马场遗址发掘时积极应用的数字化考古平台、无人机航拍、RTK、PhotoScan软件等新型记录方法和手段,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极大的节省了前期调查、发掘及后期整理的工作量。

  4.李二超助理馆员:夹岩水库库区塘边遗址考古发掘方法、收获与思考

  李二超助理馆员

  该汇报总结了塘边考古队2016年度调查、发掘的经验与收获。他的总结分三部分,首先在考古发掘方法上,先大范围的调查与钻探,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然后在遗址区布探沟发掘,在布探沟或探方时,进行广撒网,多点多台地同时发掘,选择堆积较好的地点扩方发掘;其次,目前发现的遗迹有房址、灶坑、灰坑。其中早期房址5座,灶坑5个,灰坑23个。出土有较多的陶器残片、石制品等。包括纺轮、罐、石镞、石斧、刮削器等20余件;最后,深入调查,了解遗址的分布状况,多点发掘,便于寻找不同功能分区,按照聚落考古的思路去做。在台地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布10×10米探方较容易分析遗迹情况,边发掘边整理,及时了解该遗址的文化面貌,方便与周边对比。

  宋先世研究员

  讨论:宋先世研究员认为,夹岩水库的汇报有几大亮点。其一,把遗址发掘放到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中来考虑,与毕节青场遗址、威宁鸡公山遗址等联系起来;其二,在发掘同时进行补充调查、钻探等扩大成果;其三,在工地上引进数字化工具平台、突破传统发掘方法的束缚。

  赵小帆研究员

  讨论:赵小帆研究员认为,我们的数字化平台的推广和应用经历了3个阶段:最初的工作的负担——完成工作任务——工作的好助手。我今年7月份到工地去了解数字化工作的时候,工作刚起步,业务人员每天完成了繁重的田野工作以后,晚上还有输入资料,增加了额外的工作;之后,磨合了一段时间,渐渐的能完成这项工作了,于是将他作为每天工作的一项程序来完成;现在已经成为他们主动积极工作的好助手了。

  5.朱梅、董州助理馆员:基建考古调查中的方法与注意问题

  朱梅助理馆员

  董州助理馆员

  两同志认为新参加工作人员在调查时,应当做好充足准备。第一,应该做到熟读基建方所提供的相关可研报告及线路走向图,了解项目概况,确定项目范围和监控地带;第二,应该尽可能的查阅更多的资料,包括既往考古发现及文献,如《贵州省文物概况一览表》及《贵州省志·文物志》等;第三,调查过程中需要带齐GPS、探铲、手铲、小锄头、卷尺等工具;第四,就近选择住宿,便于尽快投入工作;第五,积极联系当地文物部门,并查看相关的文物资料,如果有可能,找一个对当地情况了解的工作人员参与项目调查;最后,在调查结束后及时查勘资料,确定工作是否有遗漏,同时尽早完成相应的调查勘探报告,并将调查资料移交资料室。

  张兴龙副研究员

  讨论:张兴龙副研究员认为,新参加工作人员由于刚从学校出来进入工作岗位,工作时难免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纰漏,但是无论如何都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任何一个考古大家都是从基层考古、从最小的考古项目中一步步干起来的,当然年轻人在最开始如果能得到前辈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往后的日子也许会成长的更快。

  6.张合荣研究员:基本建设考古调查方法略谈

  张合容研究员

  该汇报以讲演者所亲历考古调查工作实际结合学界所常用的考古调查方法作了讲演,张合荣研究员的汇报分为“准备充分,调查认真,分析精到,得失共检,几点期望”等五个部分,穿插结合了夹岩水库等项目调查。

  准备充分,既要求调查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的长期准备,也要求调查人员充分掌握和了解贵州比较重要的古今志书、“三普”调查资料等,同时熟悉所作项目的基本情况、准备好各项发掘工具。调查认真,要求我们在调查时注意调查方法,讲究“四到”,理解当地村民的讲话,进行拉网式排查,同时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带上一两个民工带路。分析精到,发现遗存的资料提取要注意对新发现的遗存要按规定提取各种信息,要点要明了、详细,做好记录工作和标本采集工作,对遗存要通过钻探、测量等手段将其分布范围、面积大小和地层堆积深度等弄清,要能根据调查、钻探和采集标本等信息基本判断遗存的年代及其重要性,为下一部发掘工作作准备。得失共检,指的是不断总结和反思田野调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田野调查水平,注意反思,收获如何,直到有发现,同时要不断强化调查评价报告的撰写能力,力争做到语言精练、评价客观、保护方案科学。

  几点期望,张合荣研究员对考古所提出一些殷切期望,力争调查不交白卷。有力争上进的精气,不得过且过。放宽学术眼光,由贵州往西南、中国南方、全国甚至东南亚的逐步放大,期望以后能多出有份量的发掘报告和学术专著,培养自己的专家团队,发出中国贵州考古的声音。

  杨洪副研究员

  讨论:杨洪副研究员认为:第一,考古调查要“上山”,“上山”既包括河流阶地,也包括洞穴遗址的调查。第二,文化遗存贫瘠地区要有所突破,扩大战果,注意遗址类型的多样性。第三,提升调查人员自身的修养,增强遗址的辨识能力。第四,调查时积极应用科学技术,更新调查工具和记录手段。第五,适当建立奖惩机制。

  7.董欣副研究员:贵州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回顾、展望与思考

  董欣副研究员

  董欣副研究员总结到,2016年共完成基本建设考古项目85个,其中,大型项目6个,中型项目21个,小型项目58个。全年共完成调查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贵阳至兴义高铁项目,调查面积6.57平方公里,全年共进账经费近1200万元,其中,最大的项目夹岩水库发掘,经费进账是400万元,发掘经费比例较大,调查经费比例相对较小。

  在抓项目的方法上,要注意主动走访、上下联动、深入实际,跟踪项目。目前考古所在基建上存在诸多问题,如首先调查项目多,但是发现文物点少;其次未经过调查勘探的项目,发现文物点后需要抢救性发掘,此类情况较多,处理较难;再次大部分地方对基本建设考古无积极性,部分项目开展较难,项目流失较多;最后,对于国保、省保等项目,我所编制影响评估报告、规划报告能力不强,造成项目脱节、交叉等因素,影响后期项目推进,应尽快加强。

  讨论:吴小华副研究员认为,贵州基建考古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50-60年代,属开创阶段,文物部门主动出击,以羊昌河水利工程为起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60-2000年代,零星配合基建开展了部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讲成果不大,工作处于被动状态。2000-2016年,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主动出击,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特别是几大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工作。2017年,开创新局面,基建工作需要转型,继往开来,收费机制要转变,要使基建工作走向法制化、正规化、常态化。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可以参照环评方式,分为文物影响报告、报告书、报告表三个层次。基建考古调查阶段,就应该把重点钻探经费加进去。

  总结

  周必素所长

  周必素所长对交流会进行了全面总结,她指出:今天的会开得很好,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结合基建考古的主题,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点评也很到位,结合今年工作实际,很接地气。

  当前贵州考古,有几个特点:基建考古稳步发展,但势头不足;项目推进平稳,但方式不够合理;业务配合总体良好,但成效欠佳;数字化推进初见成效,但普及不够;工作面貌整体向好,但差距明显;形成老中青人员梯次结构,但专业发展不够均衡;文保、科技考古有初步尝试,但还未有科学架构;成果推出逐年提升,但研究水平仍显不足。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在调查阶段增加重点钻探内容,加强沟通和协调,争得建设方的理解和支持,弥补对考古资源分布情况不明的欠缺,尽量解除项目遗漏和对遗存造成破坏的隐患,虽然有难度,但必须实施。特别是抓住统一纳入政务窗口审批的机会,学习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争取基建考古项目推进方式的科学和优化。而且,要加大项目的跟踪管理,基建考古、业务人员的协同配合应更加到位,要解决项目多,发现少的问题,确保项目的全方位实施。项目实施一定要带着学术目标,调查、发掘、研究水平必须提升。虽然老、中、青结构很好,但要发挥好专家传帮带作用,帮年轻人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更快成长,培养更多年轻专业人才,充实考古所的力量,鉴于此,老同志需要率先垂范,要带好头。年轻人更要加强学习,提升科研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提升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技能。考古数字化工作推进已有成效,但下一步要更大范围推广。另外,还需要解决基建考古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调动各市、州、县各级文物部门的积极性,外出调查时需要注意加强与地方领导的合作与协调。大家讲到考古的运气,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一切运气均是建立在端正的态度的前提之下,基建考古不能单讲运气,运气是建立在认真工作的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整体来看,2016年收效很好,感谢大家的辛勤努力,我们要把解决办公场地视为贵州考古发展的转折点,把场地用好用足,发挥出其在贵州考古发展上的划时代意义。希望各位能齐心协力,树立宗旨意识,要有责任担当,工作积极主动,努力创新发展,扎实田野工作,注重公众宣传,基建科研同步,2017年,争取成果出新,努力再创佳绩。(文字:韦松恒 图片:彭万 编校:陈卿 张兴龙 审核:李飞 终审:周必素)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