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剖析热词:《诗经》里的"怼"什么意思
2017-09-29 09:48:33 作者:陈熙涵 来源:文汇报 已浏览次
每年网络上都会出现新的流行热门词语,“怼”字作为一个新的热门词,其使用率在近一段时间不断飙升。网上甚至出现了怼人表情包。在最新一期《咬文嚼字》中,语言文字领域的专家就该字的突然升温,作了一番追根溯源的解释。
据了解,这个“怼”字的突然走红,是因为湖南卫视一档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节目中,嘉宾打报告被军训营班长拒绝了,这位嘉宾笑称自己被“怼”了。班长解释道:“‘怼’是对心灵的一个考验,小怼小进步,大怼大进步,不怼不进步。”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怼”字迅速走红,还掀起了一阵“怼”字造句的热潮。比如“老夫纵横江湖十几年,还没遇到过怼手”“怼你爱爱爱不完”等等,把“怼”推上了话题榜前列。
“怼”的风行程度,让人不禁发问:“怼”的实际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据悉,“怼”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大雅·荡》中的“而秉义类,强御多怼”。这里的“怼”是形容词,“凶狠”的意思,而此后“怼”的更常见用法则是动词,表示“怨恨”的意思。汉代以后,“怼”不再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与“怨”“怒”等构成复音词,如“怨怼”“怒怼”等。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使用中。
谁曾想,“怼”在网络语言中复活了。据介绍,现在流行起来的“怼”和古代表示“怨恨”的“怼”有一定的关系,同样具有“恶待对方”的色彩,但语义要轻得多,用法也要灵活得多,恐怕主要还是受到了方言的影响。
有专家表示,与普通话中读去声不同,“怼”在河南舞阳方言中读上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动词,类似于东北方言中的“整”或者普通话里的“搞”或者“干”。它经常与不同的词汇互相搭配,衍生出不同的意思,如“互怼”(收拾)、“来怼个鸡腿吧”(吃)、“怼得不赖”(干)、“开怼”(开始) 等等。当下网络上频繁使用的“怼”其实是由“收拾”这个含义发展而来的,这里的“收拾”不是指整理东西,而是指批评、责骂的含义。“你为什么总怼我?”是时下人们进行网络交际时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怼”表达的就是一方对另一方故意找茬的行为。
据悉,人们在“互怼”的过程中,往往能形成一种口头上的快感,正如“怼”的字形所传达出的那样,渐渐地,“怼”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两人间的口舌之争,只要是带有反抗、反对情绪的行为都可以用“怼”来描述。在此基础上,“怼”进一步引申出“比拼”“比赛”等含义,表现出双方竞争的激烈,相互间存在逆反心理和态度,大有一较高低之意。
所以,纵观“怼”这个字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单音节词到与近义词组成复合词,又重新回归到单音节词,表达方式从书面语的形容词成为网络语言中的动词,“怼”在当下语境中意义进一步扩大,干净利落地表达出两者之间的反对关系。但有关专家进而表示,还是希望我们的生活中能少一点“怼”,多一点“慰”。(陈熙涵)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