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协和:碧瓦灰墙里的医学传奇
2017-09-30 09:38:30 来源:北京晚报 已浏览次
从人流如织的王府井大街转到东单三条,不过几步路之遥,街面就瞬间变得逼仄起来,目光从东方新天地那绵长又光鲜的现代建筑上滑落下来时,迎上的却是一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院落,碧瓦灰墙,雕梁画栋,在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里自成一个气息安稳、不疾不徐的世界。这便是声名赫赫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了。
协和医学院创办于1917年,今年恰逢百年校庆。最近,向来沉静的校园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碧瓦灰墙绿树的背景里多了些喜庆的布置,以此回望协和一百年来的风云岁月,但融在这所医学院特有的气质和漫长的历史中,和许多学校校庆时热烈激昂的气氛比起来,大概只是一种“低调的高调”。的确,就算全国人民知道“看病上协和”,但也未必知道或想过去了解这所学校和这座医院的故事,未必知道在一百年前的动荡离乱中,竟是如何建立起了这样一座精英气质满溢、医学名家辈出的医学院。胡适曾如此形容协和:“一所独轮手推车式的国家里,飞机式的学院。”
常青是协和医学院1991级毕业生,在经过漫长的八年制医学院生涯、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后,放弃了成为一名医生,却成了一名写医生、写医事的人。最近,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她的《协和医事(修订版)》在协和大礼堂发布。协和大礼堂是古迹,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新月社就在这里为他演出其著名英文话剧《齐德拉》,主角是林徽因。1939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和夏承楹的婚礼也在这里举行。更重要的是,这里走出了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一个个大家,林巧稚、黄家驷、诸福棠、邓家栋、吴阶平、杨崇瑞、叶恭绍……而常青自己和她的同学们,无数后辈医学生们,也是在这里举行了毕业典礼,收拾行囊,从此服务于碧色琉璃瓦之外的社会,做一名医生、医学教授或医学科学家。“医圣时代已过,良医余韵仍存。”
《协和医事》来源于“协和情结”。其第一版于2007年出版,那时常青已经出了一本关于医界与医学的专著《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现代医学诞生几百年来,始终萦绕着科学与人文的双重问题,医学技术上的发明与局限,医生的定位及其与患者的关系等等,都常常是其中最牵引人心的论题。尤其在当下,关于医生、医院的问题屡屡见诸报端,每每引发反思。常青在试图厘清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同时,也希望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良好的医学教育和实践应当是什么样,“良医”应当是什么样。于是她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母校,北京协和医学院。尽管她当初正是因为一部林巧稚的纪录片而在高考志愿表里擦去“北京大学”、郑重填上协和的,但在八年求学的时光里,她和同学们一样,并未能够真正而明晰地去了解过这所学校的历史。
《协和医事》初版十年后,恰逢协和百年校庆。为了这本书的修订,常青去了位于纽约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馆。因协和最初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立,这里收藏了非常丰厚的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资料。常青在补足史料之余,更试图将“协和”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讨论一个“泛意义的协和”,包括西医如何进入中国、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优秀医学教育的高标准是什么、大学精神在医学院里如何体现、医学如何去关心广大民众……这些,都超出了为协和立传的单一目的和意义。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