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太和宣言》 繁荣人类文明 ——“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综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月19日至21日,“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在故宫博物院召开。本次论坛由外交部、文化部、新华通讯社、国家文物局支持举办,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协办。来自阿富汗、玻利维亚、柬埔寨、中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希腊、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黎巴嫩、墨西哥、巴基斯坦、秘鲁、斯里兰卡、苏丹、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等21个国家,以及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此次论坛,为世界多元文明的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通过论坛大会及“古代文明遗产的传承”“古代文明遗产的当代价值”“古代文明的考古学观察与丝路考古”三个分组论坛、紫禁夜话等交流互动,与会代表介绍了自己所在国家针对古代文明面临威胁和挑战时,运用的理念、法律、政策、技术、研究、教育等层面的综合手段,以及国家间、民族间、地区间合作进行古代文明保护传承的成功案例。

       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波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亚切克·波齐拉认为,《世界遗产公约》面临着公信力失信的挑战,他呼吁各国共同努力,重建公约的公信力,保护世界遗产。希腊文化与体育部秘书长玛利亚·弗拉札基从应用预警系统,对文化遗产进行文档和数字记录,运用法律武器等方面,说明如何对遗产进行科学持续保护。伊朗阿扎德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教授拉索尔·瓦塔多斯特回顾了伊朗的历史及各时期遗留下的自然或人文遗迹,指出我们有责任传承它们,保护、修复我们共有的历史遗迹。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与历史博物馆馆长伊万·赫西通过树木年轮来研究厄尔尼诺现象,以此来推测古代气候规律并为现代服务。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顾了召开论坛的初衷,介绍了上次论坛取得的重要成果——《太和宣言》。《太和宣言》以中国哲学追求的完美境界“太和”为名,倡导文明古国相互尊重,彼此聚合,以构建和谐的世界观为目标。他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人类古老文明传承面临的冲击,军事战争带来的野蛮的破坏,古国文明遭遇生死存亡和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冲击,所以我们要合作,让文物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让文物健康地走向未来。

       古代文明遗产的传承

       代表们介绍了各自所拥有的宝贵遗产及璀璨文化,对古代遗产正在遭受非法挖掘贩卖、自然灾害、战争、恐怖主义等破坏的现状表示惋惜,并交流了已经开展、正在开展,乃至跨地区跨国家合作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及文化推广传播工作。

       克里斯蒂安·施得哈卡文认为,各国应加强合作、共享知识,从行动和意识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埃德蒙·穆卡拉介绍了非洲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强调了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奥尔加·奥瑞弗认为,古代农业系统对人类未来有着重要意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历史。宫秀华介绍了罗马统治制度的创新——西西里行省制度的建立与运作,是制度文明史上的一种典型范例。郭小凌认为,中国要参与世界古代文明传承和保护,就必须发展相关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金寿福梳理了埃及与德国关于奈菲尔提提头像归属权争端的来龙去脉,分析了文物的特定属性和普世价值间的矛盾。他认为要解决文物争端,就必须综合运用法律、文物、外交等多种方式。单霁翔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在修复古代文物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希望积极加强各方合作,共同研究文物保护技术难题。杨志刚认为,古代文明或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是传承,且面临着多方面威胁,应该关注遗产传承问题上的回应和整合多学科的力量。埃弗雷姆·阿玛雷介绍了埃塞俄比亚悠久的文明与文化成果,呼吁要进一步传承这些古代文明。里马·胡亚认为必须保护那些被忽视的历史,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修复和保护文物。卡伊斯·胡赛因从禁止文物非法买卖的角度,提出要适时修改文物保护法律。穆罕默德·布克哈里介绍了巴基斯坦的古代文明和文化遗迹,强调了文明之间的联系性。伊万·赫西建议要建立有效的机构或机制,加强国际协同合作来保护文物。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谈了叙利亚文明史、所遭受的战争破坏以及当地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古代文明遗产的当代价值

       遗产的普遍价值,从共识的角度,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衍生的价值或效应,还包括经济价值、信仰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精神价值等。

       吕舟谈了对于价值问题的认识和发展,特别是世界遗产对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乔拉·索拉认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就是能让人人参与,让公众理解它背后的文化含义,让古代文明真正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玛利亚·弗拉扎基认为,古代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在于能给当今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理念或借鉴,因此所有力量要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阿里·哈米德介绍了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情况,并提出文明需交流、国际需合作、被损遗迹需修复三条建议。德尼塞·波西-埃斯科特介绍了帕恰卡马克遗址博物馆项目,即社会参与宣传教育项目,这对于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更好地保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马哈茂德·哈马德从叙利亚众多的考古遗址正面临恐怖组织的威胁说起,提出保护叙利亚的遗产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国际合作。爱德华多·埃斯卡兰特分享了玛雅文明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及面临自然灾害和政府政策的挑战,并给出了加强灾害预警和合理引导游客分流的建议。迪米特里奥斯·潘特马里斯通过讲述古希腊和巴比伦古建筑、雕塑的修复与保护,考古发掘的文物展览,考古遗址与博物馆的完美结合等,诠释了怎样保护文明、维持文明和打造一个好的博物馆。阿米尔·哈桑认为巴基斯坦也有着悠久的文明,并且古代文化的价值在当代仍有体现,比如深受周边文明影响的饮食、传承原始农耕和灌溉系统的农业、保留传统特色的民居等,同时也要用现代的知识和技术来保护文物。贾博·阿尔奇拉夫认为,作为文化核心的信仰系统是古代文明的支柱。这种文化体和信仰体,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周孙克雅认为吴哥不仅代表一个地区以及该地区著名的遗迹和艺术作品,更是一个超越国界的动态文化综合体,对高棉社会各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艾哈迈德·哈桑通过“文化多元和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话题,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介绍了埃塞俄比亚的多元文化遗产。塔尼娅·扎文评价古城比布鲁斯的当代价值在于它的教育意义,即能够了解更多人类发展历史、文明的辉煌以及给现代城市设计带来灵感。埃尔韦拉·埃斯佩霍以纺织为例,解释其社会学意义,并展示了纺织人员的社会生活轨迹。谢克汗·贾试图证明印度文明的延续性,并从中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以便惠及当代。艾哈迈德·阿贝德通过介绍发展旅游和保护古文化结合很好的古埃及的一个遗址,来展示现代管理和古代文化相辅相成的关系。罗萨纳·碧娜琪认为只有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才能有助于采取有效和具体的方式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琪亚拉·罗斯塔尼奥则以“最后的晚餐”博物馆为例,认为博物馆界与科技界应加强合作,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要关注可持续发展。艾谢·艾多度托介绍了普卡帕宫厨房里的中国瓷器,以及中国文化对当时餐饮餐具的影响。孔伟力认为要用现代技术去维护、保存好古代文物,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它的价值存留下去。朱青生介绍了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故宫的展览,引导人们思考文化遗产如何与当代艺术结合。安来顺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放在现实性价值观中加以阐述,是博物馆价值体系的新维度,给博物馆带来新的可能、新的挑战 、新的机遇。

       古代文明的考古学观察与丝路考古

       通过瓷器等物品在两条丝绸之路上的外销,不同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相遇、交流、理解。

       林梅村带来了研究《蒙古山水地图》的重要发现。他认为这幅所谓的清代青绿山水画卷,其实是明代的一幅地图,在地图上应该从中国长城的嘉峪关,一直到今天的麦加。王邦维通过《大唐西域记》等中国古代的文献及玄奘等人对丝绸之路的记录进行了考古学研究,并实地踏勘了很多遗址。李零对中西瑞兽进行了比较研究。近东和欧洲的瑞兽,以斯芬克斯、格里芬、拉马苏、翼狮、独角兽为例;中国的瑞兽,以龙、凤、麟、龟、天禄、辟邪为例。两者各有特色,但仍然存在交流。姬拉·摩赫内贾德介绍了古代伊朗的艺术史,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塞琉古帝国、萨姗王朝……魏峻以中国著名的沉船南海Ⅰ号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它的发现发掘全过程。秦大树提出,丝路贸易不是从中国装上船直接开到东非,而是采取了中间港式的贸易模式。王光尧以中国古代瓷器的输出和在各地产生的影响为例,对文化交流的层次加以探讨。水涛介绍了在伊朗进行考古发掘的情况。他认为,发掘不光要取得科学资料,还要保护这些遗址,能在当地有所利用。王建新介绍了中亚考古的新收获和新认识,认为,大月氏最早的活动地点在新疆境内东天山地区。李新伟团队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发掘了一个玛雅时期文化的遗址,同时对玉和玉石文化做了进一步的探究。万捷、杨浪分别介绍了雅昌文化集团、海航集团参加的文化项目尤其是遗产保护的项目,分享了运用自身优势,在古代文明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成绩。李文儒对文化遗产怎样做好现代转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些古老的遗产要存续,一定是和现代人发生关系的,不能把这种遗产单纯地作为博物馆的藏品来看待。

       为了解决“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这一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作为古代文明的保护者和传承者,文化遗产工作者正在努力成为连接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将传统中的合理因素现代化,逐步消除古老文明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隔阂,还在持续向不同身份、背景、宗教信仰的人群宣扬保护世界遗产的共同价值观,强调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争取让保护与传承古代文明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


    (专家发言摘要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责任编辑:小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