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赣古道旁现清古塔遗址 有望打造乡村公园
2017-09-29 09:37:24 作者:曾焕阳 陈仰天 刘艺 黄志青 严云 来源:广州日报 已浏览次
河源市政府昨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古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
清古塔遗址现粤赣古道旁
日前,《广州日报》独家推出河源粤赣古驿道系列报道。河源市政府昨日专门召集该市旅游、文化、博物馆等部门和相关镇政府进行专题研讨,当地文物考古专家在会上纷纷就粤赣古驿道近期发掘的古文物,在修复与抢救性发掘保护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古塔塔基呈六角形
专家调研意外发现古塔遗址
今年9月上旬以来,河源市文物普查工作者在该市和平、连平县境内意外发现一条粤赣古驿道和相继发现一块散落在民间的古驿道牌匾后,当地文物考古专家近日又在连平县大湖镇罗经村清代广济桥旁边的高山上,又新发掘出一座掩映在杂草丛中、被泥土完全填埋的清代古塔遗址,再次佐证了粤赣古驿道的真实存在和古文物遗存的重要历史价值。
文博专家、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原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当天在大湖镇考察调研粤赣古驿道的走向时,该镇油村村民何志培告知其一个惊喜信息,称他的祖辈曾口口相传,广济桥侧旁的煤矿山上有一座已经崩塌的清代古塔,但不知具体位置。黄东获悉后连日上山查找,并查找了全市所有相关古塔遗存的资料,但均未发现大湖清代广济桥附近有古塔存在的历史记载。连平县大湖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获悉这一消息后非常重视,专门连夜召集会议,并于前日上午安排当地村民请来一台挖土机,在山上细心查找挖掘。当天中午12时左右,古塔遗址终于被找到并重见天日,一座六角形的塔基呈现在人们面前。
当天中午,黄东在现场经过多番考究和鉴定后,初步认定新发掘的这座古塔,建于清代中期的乾隆至道光年间,属于文笔塔,也是民间所称的风水塔。
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塔遗址建在一处四面环山、河水环绕的高山平台上,掩映在一片松林中,古塔遗址周边杂草丛生,距离古塔遗址约30米远就是当地清代富商曾敖捐建的广济桥。黄东告诉记者,被发掘的这座清代古塔遗址,其塔基呈六角形,属三合土塔座,塔基边长4.4米,塔基的对角线(直径)长8.8米,遗存的塔基宽28厘米,高83厘米,古塔遗址现场还被发掘出10多块完整或有些许残缺的小青砖。
有望被打造成乡村公园
黄东称,新发掘出土的这座清代文笔塔,从塔基的建筑材料看,有石灰、黄土(禾土)、红糖、砂石等组成,属于当地客家人建筑中常见的夯墙地基。从塔基的基础来看,此塔应为3层建筑,每层塔高5米至6米,古塔遗址靠近古驿道和清代广济桥,可再次佐证粤赣古驿道的真实存在和重要的驿道文物遗存价值。这座文笔古塔遗址的新发掘,还可以从另一方面佐证当地人杰地灵、风调雨顺和崇文重教的关系。因为文笔塔在客家人眼中是风水塔,它建在古驿道旁,以补文脉,也是古人为方便进京赶考的学子或读书人提供一个躲避风雨的场所,又或是为政府巡抚官员提供一个临时歇脚休息之地。黄东告诉记者,至于什么原因造成古塔崩塌以及古塔具体的崩塌时间,尚待今后考证。
连平县大湖镇党委书记邓彬斌称,接下来,该镇将对境内的粤赣古驿道进行保护,对近期被当地林业管护员因植树而用机械挖毁的部分古驿道进行修复并挂牌保护,同时将利用民间力量和资金,在适当时机按“以旧修旧”的原则对古塔进行恢复重建,同时决定今后在古塔的山上修建一座生态观光公园供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观赏风景和徒步健身。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