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互联网+非遗” 大有可为

       9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文化部主办的“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在近半个月时间里,来自近百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编辑记者,分赴贵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份,通过亲身体验、实地采访,感受中华民族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家级非遗皮影戏类传承人秦礼刚正在表演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追寻世界文化多样性、重塑我国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觉、激活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等方面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自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16年。这16年间,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并逐步建立了非遗保护财政投入机制,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和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断深化非遗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参与的热情不断提高,非遗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结合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创新非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等具体项目。

   当下“互联网+”风潮正当其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互联网+非遗”自然也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话题。“互联网+”颠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传承、传播方式,使得中华优秀文化在互联网中找到了更好的表达形式。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持久动力,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助推器”。相关学者及研究人员,也将网络传播、非遗以及文化纳入到“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层面,使非遗这种最具有民族记忆的传承与文化,有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因此,不论从国家的文化战略还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非遗依托网络传播,将大有可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贵州省蜡染技艺传承人独臂“画娘”杨而郎

   “互联网+非遗”前景美好,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发展之路切忌急功近利,放任自流,导致竞争失序、监管失控、利益失衡、标准失范、文化失真,最终变成烂尾工程。因此,“互联网+非遗”既要跟进互联网思维,也要坚守文化价值底线,如果仅仅是为了追逐新潮,沉迷炫技,而忽视了文化内容的生产,则无异于“买椟还珠”,陷入互联网潮流与非遗传统两头踩空的窘境。

   生态重构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我们不断审视传统艺术在新语境下的变化。结合产业化的发展方式,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在坚守传统艺术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国际化语言进一步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的艺术魅力。如此,才能让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也使得东方文化再次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小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