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谦:发扬科学求真精神 推进夏商考古研究

  殷墟发掘从1928 年开始到现在近九十年了,殷墟的发掘确定了商代晚期盘庚迁殷以后的商代史是可信的,在这之前还都属于不确定的传说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发现、1955 年开始的郑州商城的发掘,把商代考古从商代晚期推到了商代早期,确定了早于殷墟的商文化遗存,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郑州商城的发现,进一步提出来先商文化问题、夏文化问题。

  1996 年至2000 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多学科的学者参加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题。考古在构建夏商周年表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就没法去采集和它相关的碳样,就没法进行测年。该课题一是构建起了从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到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洹北商城、邢台东先贤、安阳殷墟的夏商年代框架。同时,碳14 技术的改进、设备的改进,也得出了从王城岗至殷墟一系列遗址的新发现,采集的含碳样品的测定,构建起了基于考古发现和研究的碳14考古年代构架,夏商周断代工程因此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之所以称之为阶段性成果,主要是因为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来讲,都是由阶段性成果逐步累积,然后一步一步走近历史的真实,这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9 年曾举办过第一次先商文化研讨会,这是因为当时南水北调项目在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发现了许多该阶段的遗址,而此前材料丰富的下七垣文化遗址也就四五个。下七垣文化涵盖范围的探讨,一个是张立东研究的辉卫文化,他认为和韦有关系;一个是张翠莲提出的岳各庄文化,她认为可能和有易氏有关。这个问题促进了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研究的成果可以定论的有哪些,哪些还有欠缺?但是从那次会议以后,由于材料发表不够及时,大家感到先商时期和早商时期的考古研究,从唐际根提出商文化的早中晚“三期说”之后,有点慢慢沉寂下来了。

  回顾这一过程,说明学术研究不能一蹴而就,也应该从方法论上总结一下怎样做好夏商文化的研究。

  首先,要紧紧地抓住考古这个环节不放。夏商时期考古属于原史时代的考古学,考古仍然是第一要务。没有考古,文化系列就建立不起来。考古当中,地层学和类型学尤其重要。苏秉琦先生能提出一系列关于文明起源的理论和方法,即是因为他摸陶片。摸陶片的过程就是一个解析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不可能提出有真知灼见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原史时代有一些文献材料,或者说是后人追述的文献材料,这就是夏商时代的特点。这个时代的考古学除了紧抓住考古这个环节不放,还有正确使用和对待文献的问题。中国的史学基本是三部分:一个是从口耳相传的历史到写成书的文献资料,第二个是考古学兴起以后的考古学系统,第三个是摩尔根到马克思的社会学系统即蒙昧野蛮到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等等。处在这个阶段的史学、考古学应该了解其完整背景。特别是中国有很多文献记载,一些神话和传说也确实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诞生的。它的诞生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后来才会形成那么多的文献记载。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口耳相传,可能有说错的地方或者走样的地方,甚至传人不一样,说的还有矛盾的地方。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时候就有共识,对文献使用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做可信性研究。所用的文献是什么时候出来的,版本怎么样,中间流传过程中有哪些人做过研究。要用那些大家认为比较可信的文献,不能见到材料就拿出来作为自己的根据来用。即使是可信度较高的文献,也只能用来提供线索,而不能拿来作为根据,根据只能是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成果。

  第三,推进研究必须大量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没有大量的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就会停滞不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托就是碳14 测年。碳14 测年在设备没有更新,特别是没有做系统采样、系统测定之前,误差较大。后来业内经过努力,中国的碳14 测年技术进入了国际第一方阵。但这只是其中一种,考古学需要引进的科技手段还有很多。现在不管是国家级的考古机构,还是各省的考古所、高校,都在努力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些努力推进了考古学的发展。

  第四,考古学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必须不断交流、切磋、讨论、争论,才能一步一步形成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如果闭门造车,是做不出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是好事,不是坏事。这些年夏商考古有些沉寂。希望能在一系列问题上进行研究和讨论。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做学问,特别要从摸陶片开始。只有认真摸了陶片,才会做出有真知灼见的研究。讨论不是意气之争,而是君子之争,没有谁输谁赢的问题,都是为了求真。大家要发扬科学求真的精神,迎接新一轮讨论热潮的到来,使夏商文化的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