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

       在年轻人心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应该从小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进行教育学习,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可以说,丢掉中国传统文化,就隔断了精神命脉,丢掉了中华民族的“根”。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有的甚至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渗透到年轻人是目前重要的任务。

       一要建立传统文化独立课程体系,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而不是特长教育。想在年轻人心中植入传统文化,其应该从小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进行教育学习,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建议,国家应该全面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增设“传统文化”科目或相关科目,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心中。

       二要主动为青少年输送传统文化,青少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的主要群体,既然他们没有一定条件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那么,主动输送传统文化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文化组织,比如中国体改研究会产业委员会中国文化传播中心,成立两年来,积极倡导在全国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他们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传统优秀文化普及到青少年群体中,通过现场接触互动、展示才艺等方式,让他们对传统优秀文化有所认知,并且还慢慢形成“种文化”的效应,爱上中华传统文化,这样的效果十分可观。

       三要建立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体系,互联网是当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新载体。随着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兴起,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很多年轻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在于其陈旧,与时代脱离,因此,结合时代语境,建立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体系成为有效传播的重要渠道。

       建议国家应加强对传统文化互联网化传播的探索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手段要贴近时代和社会生活,不能脱离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这才能利于在年轻人中传播。可以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强大搜索、声画结合立体展现、虚拟体验交流互动、跨越地域范围等特点,建立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体系,极大提高年轻人对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便捷性,拓展文化传播广度。

 

 (原标题: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

责任编辑:小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