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2017-09-23 10:25:25 作者:禾刀 来源:大众日报 已浏览次
明明视金榜题名为毕生最大抱负,后来偶然闯入医生行业却无以自拔。在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涂丰恩看来,这是300多年前明清时代众多医生的心理与从业轨迹。《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中,涂丰恩以明代吴楚和孙一奎两位医生的从医案例记载为主线,融汇诸多文字史料,试图为读者还原明清时代的医患关系。
生活在十七世纪的吴楚,一次“临时抱佛脚”,仅凭一个晚上翻阅医书,便治愈了染上重病的七十四岁老祖母,由此开始深涉医生行业。尽管如此,吴楚致力于最大“国考”的初衷依旧,只是无法在医生与学业方面做到两全其美,名落孙山似乎并不令人意外。
作为人生四大喜之一的金榜题名,历史上始终是人们脑海中最大的成功标志,没有之一。无论是古代文学、戏剧还是传说,金榜题名总是扭转主人公憋屈人生的压轴戏。“行医既然是科举失利者的谋生手段”,赚取报酬就当堂堂正正,理所当然。
然而,对于仕途失利者而言,永远无法放下考取功名的夙愿,医生总像是副业。对于大众而言,医生大都是那些考不上功名者的无奈选择。换句话说,行医纵然重要,毕竟算不得读书人的正业,这也是吴楚被父亲责怪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吴楚对以行医为生“颇为不屑”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比之下,孙一奎就要世俗得多。作为半个读书人,按照孙一奎自己的说法,其步入医生行业纯属名医青睐,这样的色彩未免太过传奇。如果考虑到《四库全书》编者对孙“唠唠叨叨,行文冗长,枝节比正题还多,大概只是要标榜自己的名声,不打算发展浑身的医生理论”等评价,除了医学本身,孙一奎关于个人的传奇经历似乎颇值商榷。
当然,作为一名必须直面患者的医生,明清医生总会面临病患之外的诸多困惑,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患者家属的病急乱投医。俗话讲,“倒霉医生看病头,走运医生看病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医病有其规律,除了极少数病或可能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绝大多数病还需要慢慢调理。然而,患者家属很少有如此耐心的,所以才会有多位名医会诊,甚至是通过祭神请神治病。
涂丰恩认为,“下层民众的无知和顺从,也可能是出自医者想象或投射”,因为多数时候,“明清的病人确实对自己的身体、疾病、健康以及医疗的方式,自有一套见解和意见”。就像今天的一些病人,似乎总比医生更了解自己的病因。民众对于医生医术的想象融合了许多现实,比如“魁然长髯者”往往被视为名医。基于这样的认知,一些医生宁愿患者是“医盲”的想法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明清时代从医没有准入机制,学医者中既有像吴楚这样的自学成材者,也有像孙一奎那样经过“名医”的栽培者。而一个人能否成为名医,除了本身医术过硬,有时也取决于对世俗的顺应。如果没有高官沈秱撰文推荐,孙一奎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权富群体中树立口碑名气。
考不了功名,医得好病人,对儒者也算是道德的有益补充。不过,明清医生面对的最大困惑是,不管如何有拿捏,也很难赢得病人的完全信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