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改制旧玉或在炫耀胜利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出于某种目的或原因,将已经完工成形的玉器,改制成新器形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最著名的玉器改制,当属秦始皇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改为“传国玉玺”,据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篆书印文,出于李斯的手笔。当然,这里面传说的成分过重,经不起推敲,加之“和氏璧”与“传国玉玺”都没有传世,查无实证,只能当故事讲。
考古证据显示,玉器改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与新华遗址,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改制玉器,只是许多被改制玉器原有的钻孔、射部及改制的切割痕迹都被有意遗留,并未碾磨消除,显示出粗放不羁的技法特征。迨至西周,玉器的改制现象更为多见,而且技法比之新石器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一些改制玉器上,还或多或少地遗留下改制的迹象,但若非细细观察,很容易忽略疏漏。
陕西长安张家坡60号墓出土的一件璜形玉龙,可视为西周改制玉器的典型范例。玉龙两面浅浮雕龙纹,一端为龙头,鼻、口、眼、角,均摹刻仔细;另一端龙尾,仅上角有一条刻纹。类似的玉龙,见于传世品,多有卷折的尾部。原来张家坡这件有头无尾的奇怪玉龙,是一件尾部断裂后重新磨制再加利用的改制玉器。
除了这类对破损旧器被动改制的情形外,西周玉器中,也颇多见主动改制的案例。比如,张家坡170号墓的凤鸟纹玉琮,是周人利用素面的齐家文化玉琮加刻西周时新纹样的。在诸多主动性改制的行为中,那些已完工的玉器成品,俨然沦落为“新工”玉器随意裁割的“老料”。
西周时期,被改制牺牲掉的玉器中,有大量商代乃至新石器时代的前朝旧玉,它们大多应来源于周初对商的俘获。文献记载,周武王伐商,俘获“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如此数量庞大的前朝旧玉,通过“分宝玉于伯叔之国”的形式,赏赐给了宗族功臣。有意思的是,周人改制前朝旧玉,并不彻底打磨消除前朝的痕迹,反而大多有意保留和利用前朝玉器的造型与纹饰,只在局部添加周人的时尚。这种做法,除了省时省料的因素外,可能还有一份胜利者的炫耀心态在作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