鐎斗:古代军队的多用炊具
龙柄鐎斗 南朝 首博藏
我国古人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器物里都蕴含了丰厚的文化信息,并由此吸引了历代鉴赏家的关注兴趣。譬如鐎斗,这种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流行于两汉魏晋,至唐宋逐渐消失,关于其起源和用途,一直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它是温酒器,也有人认为是敲击警众的器皿,还有人说是煮茶的用具。
鐎斗又名“刁斗”,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种青铜铸造的行军用具,每只可容一斗,除了可作为量器向兵卒分发粮食,亦可作为饭锅用以炊煮,至夜军营里巡逻,兵卒还可敲击发出声响,相互警示,故其又有一个很贴切的俗名叫“锣锅”。《三国演义》的第50回:“马上有带着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记叙了鐎斗在古时军旅中被用于煮饭、传警的用途。由于鐎斗的造型特殊,使用方便,其后又被演化出了更为多元的使用功能。如人们加热羹汤、粥之类的流食,可直接把带足的鐎斗放到火盆里。若须温酒而饮,也可在鐎斗下面烧火加热,或搁置到热水中,是军民都广为使用的温食炊具。
鐎斗的器身为圆口深腹,形如小盆,一侧设有长柄,柄首扬起,常铸成龙、虎、麒麟的兽头状。另一侧有斜向上翘的流,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底部有三足,也常被塑造成兽足的形状,使得鐎斗的整个造型就像是一只矫首挺胸的猛兽,有着一种雄浑威猛的气势。有的鐎斗两旁还附有方便提携的耳,或者设有穿孔,方便系绳悬挂或随身携带。不同时期的鐎斗在形制及纹饰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异。唐代颜师古曰:“鐎谓鐎斗,温器也,似铫而无缘。”唐代的鐎斗是没有边沿的,可是从今天出土的汉魏时期的鐎斗上看,很多都有明显的缘口,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冶铸业者的不同审美及创造力。
宋代随着瓷器工艺的成熟,鐎斗也彻底地退出了社会生活领域。北宋的《宣和博古图》记录有一件宣和殿收藏的青铜鐎斗:“右高七寸八分,深二寸三分,口径四寸三分,容一升,重三斤一两。有耳,有流,有柄,无铭。是器鐎斗也。许慎以谓斗之可以温物者耳。”及至北宋末期,鐎斗就已经成了收藏品,是金石学家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参照物了。
由于鐎斗具有不错的人文研究价值及经济价值,一直是伪造者制赝的重要对象,明代就有人遵照古物仿制,技妙入神,分毫不遗。所以,收藏青铜器是一个系统工程,须掌握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等各项技能。除了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还需与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青铜器鉴别的要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