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穀纹玉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时代穀纹玉环

 

  附图为战国时代琢製的穀纹玉环,色沁天然形成(主要受土层中所含铁与朱砂长久沁蚀而成);出土时已有轻微崩缺。玉环本身也琢得不大规整;由于战国时群雄并起,各据一方,故不同地域在战乱时雕琢出来的玉器,玉质工艺皆较参差,并非件件精美;但现今古玉收藏家皆视同至宝,不会嫌弃。

 

  笔者曾根据《尔雅》解释环与璧的分别,所谓“肉好若一谓之环”,“肉倍好谓之璧”。“肉”,乃玉的部分;“好”,乃中间圆孔。前者尺寸,是由内廓至外廓长度;后者尺寸,即中间圆孔直径。简单些说,璧孔较小;环居中;而另一种形制“瑗”则孔较大(“好倍肉”),三者俱为圆形板状体和中有圆孔。瑗,后来发展成并非板状体的“钏”和“镯”,纵剖面多变成圆形。

 

  战国时代特别多玉环琢制。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环多无纹饰,属素环。东周玉环始琢穀纹或蒲纹;战国时则多以穀纹为主,均为满布全器。战国穀纹玉环大致上分两种:一为凸起的螺旋纹;另一为平面隐起,其上用阴线旋出螺线,均整有致。

 

  据《广韵》载:“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意思是皇上赐一个玉环(谐音“还”),表示准他回来;赐玉玦(缺去一部分的环,谐音“决”(决绝)、“诀”),即决不准归来。(摘编自大公报 作者:李英豪)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