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古籍家底 保护方能精准 

  说起中国历代典籍的数量,过去人们常常习惯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既表明中华文脉之绵长、积累之深厚,也显露出我们对传世古籍的数量没有做过精准的统计,只能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描述。日前,文化部发布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实现这个目标,将使古籍保护乃至文化传承都可以“心中有数”。

  在古代,典籍藏于私家,即便是皇家藏书,也是属于统治者家族的私藏。分散于四面八方、千家万户的藏书实难普查统计。如今,绝大多数古籍集中收藏在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给普查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一些图书馆专业人才不足,古籍整理编目进展迟缓,更有些图书馆压根儿没有熟悉古籍的专业馆员,馆藏珍贵古籍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因为“心中没数”,部分古籍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存藏,保护修复等措施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如废纸一样堆积在书库中的古籍,不少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近年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支持下,古籍普查登记在各地全面展开,全国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从业人员从过去的不足千人增长至上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批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与专业人员一起奔赴基层图书馆,协助当地进行古籍整理、编目。到2020年基本摸清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的目标,正是建立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

  在对公藏机构收藏的古籍进行系统普查的同时,对民间藏书情况的全面掌握也不容忽视。民间藏书的数量虽然不大,但也是传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中不乏善本。特别是当老一辈藏书家过世后,其后人能否正确认识这些古籍的价值并进行妥善保护,尤其需要关注。此外,国内有多家机构正在对海外中华古籍的存藏进行调查摸底,这些工作有必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使海外古籍资源数字化、影印出版及其他形式的回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只有兼顾公私藏书、纵览中外藏书,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其实,“心中有数”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也不仅是让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写本《六祖坛经》、西藏博物馆藏藏文刻本《释量论》等过去不为人所知、少为人知的珍贵古籍被重新发现,而且还意味着这些损毁程度不一的古籍可以得到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分级保存和保护,也意味着珍贵文献典籍的地位能够更加突显,价值能够得到更好揭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