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西李门墓地发现春秋战国和汉代墓葬

  为配合太焦高铁建设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焦高铁考古队对晋城市高平市西李门墓地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西李门墓地位于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西台地,当地老百姓俗称此地为“大部落地”“西岭上”。台地西边紧邻二广高速,北接陵侯高速,南部以河西镇至石末乡的县乡路为界,东部至西李门村西南北一线。太焦高铁规划线路由北向南经过台地东边缘。经调查和勘探,墓地所处台地本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面积约20 万平方米,地表和断面上可见文化层和灰坑、窑址等遗迹,采集到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及龙山文化时期陶片、石铲、陶环、石环等遗物。两周以后台地东部成为一处大型墓地。

  考古队在铁路线路涉及的发掘区内发现墓葬24 座,其中春秋至汉代墓葬16 座。均进行了完整揭露和发掘。

  春秋墓葬

  春秋时期墓葬两座。编号M7、M9,墓葬形制均为土坑竖穴墓,规模较小,且墓口略大于墓底,葬具一椁一棺,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出土陶鬲、陶豆、陶盆、陶杯等日用陶器。M7 出土随葬品有陶鬲1、陶盖豆1、陶盆1、骨笄1,M9 随葬品组合为陶鬲1、陶盆1、陶杯1.

  M7 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墓壁为直壁,表面粗糙,未修整。墓口长260、宽150 厘米;墓底长260、宽150 厘米,墓口距墓底深180厘米。墓内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土质较硬,经夯打。M7葬具为一椁一棺,棺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挡板包梆板,榫卯结构,椁盖板灰迹保存较好,共9 块,横向排列,椁盖板长210——230、宽20——30 厘米;棺盖板灰迹保存较好,共3 块,为纵向放置,棺盖板长190、宽14——20 厘米。棺内人骨一具,葬式为仰身直肢(下肢微曲),保存较好,头向北、面向上。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断为春秋晚期。

  战国墓葬

  战国时期墓葬9 座。除M22 为土坑洞室墓外,其余墓葬形制均为土坑竖穴墓,且墓口均大于墓底。墓口长约3.5——3.8 米,宽约2.2——2.7 米,深度平均2.8——3.6米。葬具均为一椁两棺,葬具痕迹保存较好,葬式均为仰身直肢,人骨上肢两边尺骨桡骨交叉置于盆骨处。随葬品主要是陶器,仅有个别墓葬出土铜带钩、玛瑙环等小件,陶器组合以陶鼎2、陶盖豆2、陶壶2、陶盘1、陶匜1 等为主。

  M22 墓葬形制较特殊,由竖穴式墓道和洞室两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北部,口明显大于底,四壁斜直,墓道西北角有两组半圆形脚窝。洞室位于墓道南部,与墓道在一直线上,且底部略低于墓道,洞室口与墓道南壁宽度相同,洞室口残留有3 个柱洞痕迹,推测原有木质立柱封堵洞室。洞室内东西南三壁紧贴墓壁有白色木板灰痕,推测应为椁板灰,葬具一椁一棺,棺内有人骨一具,仰身直肢。随葬品放置于洞室口,有陶钫2、陶鼎2、陶盒2、陶壶2、陶罐1,其中陶鼎、陶钫、陶盒表面有红、白、黑三色彩绘云气纹。

  M2 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口底相同,墓壁为直壁,墓壁粗糙,墓口长294、宽202-224 厘米;墓底长294、宽202——224 厘米,墓口距墓底深200 厘米。墓内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土质较软,未夯打。M2 葬具为一椁一棺,棺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挡板包梆板,榫卯结构,椁盖板和棺盖板保存极差无法清出,椁长238、宽136——158 厘米;棺长190、宽66 厘米,棺立板厚5 厘米、椁挡板厚约8 厘米。棺内人骨一具,保存较差,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北。M2 出土随葬品共12 件,其中陶壶1、陶罐1、陶釜1、陶簋1、铜铃3、玛瑙环1、串饰一组。串饰由铜环、骨饰、滑石珠、玛瑙环等组成,保存较差。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5 座。除M24 外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口与墓底同大,葬具为一椁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多为陶壶或陶罐组合。

  M24 为土坑竖穴偏洞室墓,墓道与洞室东西并列,墓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式,洞室位于墓道西侧,葬具为一棺,出土随葬品有陶罐2、琉璃质耳瑱1 组(2件)、铜带钩1.

  M17 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墓壁粗糙,墓口长360、宽268——280 厘米;墓底长320、宽210 厘米,墓口距墓底深275 厘米。墓内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土质较软,未夯打。M17葬具为一椁一棺,棺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挡板包梆板,榫卯结构,椁盖板和棺盖板灰迹保存极差,无法清出。棺长190、宽74——82、高32 厘米,棺立板厚4 厘米。棺内人骨一具,保存较好,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北、面向上。棺北侧有一头箱,头箱内有陶器9件,分别为陶壶6、陶罐2、陶盘1.

  此次发掘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发现的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墓葬排列有规律可循,墓葬时代跨度较大。结合周边调查情况,西李门墓地的面积很大,各个时期的墓葬数量较多,延续时间长,出土过较重要的随葬品,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墓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赵辉 王普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