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三国墓中出土的五管瓶为啥是个胡人形象

  武义县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三国青釉伎乐俑五管瓶,造型十分另类独特。浙江新闻客户端《八婺之宝》第九期,武义县博物馆馆长傅毅强将带大家感受这件国宝魅力,揭开神奇五管瓶神秘面纱。

  三国伎乐俑五管瓶

  造型独特,做工精巧

  傅毅强介绍,武义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尤其堆塑精品引人注目。其中有一对三国时期的五管瓶,则当之无愧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对五管瓶,出土于武义履坦棺山2座三国墓中。分别为青釉伎乐俑五管瓶和青釉伎乐女俑五管瓶。五管瓶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拥有5个管口的瓶。

  青釉伎乐俑五管瓶,器身高42.0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2厘米,主体管呈葫芦形,上层附4个小罐,五管与器腹相通。中间大管演变成胡人形象,凹脸高鼻、浓眉大眼,且有络腮胡子,正在吹毕栗(古代一种管乐器)。前二小管,右边一个在吹排箫,左边一个和着节拍双手在打拍子,在前二小管中有一小孩也在学着打拍子。下一层肩部一周堆塑有人物5个、动物3只。

  青釉伎乐女俑五管瓶,器身高36.6厘米、腹径22.4厘米、底径12厘米,主体管呈葫芦形,中间大管也是胡人形象,凹脸高鼻、眉清目秀,着短袖胡服,怀抱一婴儿正在哺乳。边上4只为素管,前2管中间跪着2人像是仆人。下一层正面有1人做倒立状,左边上2人在拍手称好,一周共有动物4只。憨态可掬,形象生动。

  傅毅强介绍,这对五管瓶以头顶开口,与器腹相通,器物下部为常见罐体,圆腹、收腰、平底微内凹;此外,运用了捏塑、模印、刻划等多种艺术手法,将胡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外施青褐色釉不及底且肩部及腹部垂釉明显,胎釉结合良好,厚实滋润,是武义婺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堆塑精品。这对五管瓶是当时最为典型的堆塑人物塔式五联罐,是婺州窑瓷器中的精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十分罕见。

  古代它到底是干啥用的

  看看这件端庄大气的国宝,通体美艳,做工精巧。尤其是五个圆管均匀分布瓶身,显得是那么另类而神奇,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古代它到底是干啥用的?

  傅毅强介绍,五管瓶发源于东汉,历经三国、西晋、南朝、五代、两宋、元和清代,期间不断发展变化,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瓷器品种之一。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多圆形管而得名。在南北方窑址及五代以后墓中常出现这种多管造型的器具——肩上竖立数个圆管的唇口瓶。

  关于此种器型的用途,有学者认为是烛台,也有称为插花的,其用途尚无统一说法。但在墓葬中作为“谷仓”用意,这样的解释较为合理。即作为盛放粮食的一种冥器,在瓶内装上谷物,葬于墓中。

  作为存放粮食的“谷仓”, 象征着“五谷丰登”,带有吉祥的寓意。当时的富人之家为了炫耀攀比,把“谷仓”作为冥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为升仙路上增添一笔“冥财”。这和他们当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有关,认为死亡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于是为逝者准备好其在阴间生活所需使用的器具,用盛储五谷的谷仓来陪葬,是希望死后亦可以过上生前的生活,也反映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

  为啥会出现胡人形象?

  武义出土的这件国宝又为啥会出现胡人形象?造型本身及器上的堆塑又包含什么信息?

  傅毅强介绍,武义是古代婺州窑生产重镇,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业已成熟,窑工以捏塑、刻划、堆贴、镂空等技艺在魂瓶上堆塑出房子、人物、动物,营造出奇崛生动的生活场景;不仅是构思奇巧的艺术品,还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更是探寻古人宗教观念世界的重要实物。

  这对五管瓶上所刻画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胡人迁入中原地区后的生活状态,及西域文化传入中原地区后其对南方制瓷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