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赏析
这件战国时期的大型带钩,白银铸造,通体鎏金,整体长18.4厘米,宽4.9厘米,钩身铸出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钩身前后两端,作相背的对称排列,形似牛首,而双耳作扁环状,长尾鸟居钩身左右两侧,亦作对称安排,体修长呈S形,盘曲逶迤回旋,尾部作歧出的分尾形,并以爪、尾反复虬结,点缀鸟体,使装饰效果突出。继而又在钩身正面嵌饰白玉玦三枚,玉玦表面线刻谷纹,三玦均排列在同一中轴线上,自前而后大小依次递增,形成一种节奏十分鲜明的韵律美,在玉玦中心,各雕一粒半球形玻璃彩珠(俗称蜻蜓眼),钩身前端又镶入用白玉琢制成鸿雁首形的弯钩作为钩首,其上用阳线雕出鸿雁的口、眼等细部,从侧面看恰似一曲颈昂首的鸿雁。在装饰上除了使用鎏金、镶嵌以外,局部以凿饰小点,并以黑漆勾线、点睛,突出了轮廓,丰富了色彩层次,益发显出工艺的精湛、清新、华丽,美不胜收。
此件带钩虽然尺寸长大,但由于在制作时已注意采用薄型,并以浅浮雕装饰,同时在面与面的转角处理上,又运用圆角过渡的手法,使线条趋于圆转流利,从而弱化了凝重感,另外在外形的设计方面,轮廓主线条是以修长的鸟身作S形盘曲回旋,使轮廓线逶迤曲折富有变化,并与小段的直线相接,曲直对比层次鲜明,非常和谐,取得造型颀长、秀丽、轻盈的效果。
带钩是我国古代贵族、官僚以及文人武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据考古资料证实,远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在居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的服饰中,已经使用了带钩。战国至秦汉时期广为流行,直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盛行配有铰具(带扣)的革带或蹀躞带的缘故,带钩的使用才逐渐消失。
此件带钩于1951年11月在河南辉县固围村5号战国墓出土,辉县在战国时属魏,固围村当是魏国贵族的墓地,此带钩应是魏国贵族们所使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