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秋山晴晖》:入蜀方知雨意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宾虹是中国美术史上一座巍巍丰碑。从弹琴击剑、走马骑射、维新救国的革命志士,到古文、经史、诗、书、画、印满腹经纶的国学大师,其民族责任的担当,泓博深邃的美学思想和高标独具的绘画艺术,可谓前无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师古人、师造化、创新求变贯穿其80多年艺术求索历程。

 

  如将黄宾虹绘画做一简概分期,70岁前的厚积和70岁后的薄发成为重要分水岭。1932年,年近古稀的黄宾虹应邀入蜀。天地造化、钟灵毓秀的巴山蜀水给予了黄宾虹丰厚的艺术滋养。“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极大地触发了其再创作升华的艺术灵感,深深领悟到“变法之理”,受“雨山”、“夜山”启发,开始讲求层层积染,进入黑、密、厚、重的绘画探索,自此步入衰年变法、攀登艺术巅峰之途。

 

  《秋山晴晖》即是黄宾虹入蜀后70多岁所作。是图纵53厘米、横33厘米,纸本设色。描绘秋山苍翠、秋水澄澈、山环水绕迷人之景。大开大合、左疏右密的构图,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坡岗沟壑或以焦墨或以淡墨散锋渴笔勾勒出不同形态。以类似披麻皴、短线皴、点子皴交错皴擦点染,以赭石、石青、石绿、藤黄等多遍复合渲染。屋宇、林木、小桥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虚实相生、一波三折。缥缈的远山以饱含水分的色彩没骨纵横写出,似蛟龙腾舞。近山雄浑苍秀,林木葳蕤;远山绵延逶迤,云蒸霞蔚。构成一幅幽清、静谧、瑰丽的金秋画卷。一高士依崖傍翠,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虽夕阳晚霞黄昏,却诗意兴发流连忘返。

 

  和入蜀前画风相比:线条运用注重起承转合,愈加率意奔放、劲健虚灵;皴法亦变得丰富,较之贯用的长披麻皴化为长短不一,方向不同,线性不同,顺锋逆锋交错互用;浓、淡、尖、圆、竖、卧多种形状的点子皴浓密厚重、聚散有致;同时注重了水、墨、色的浑化融合,丹青隐墨,墨隐丹青。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