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瓷器中的博古纹装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博古纹的由来及含义

  博古即古代器物,由宋《宣和博古图》一书而名,因全书收录宋微宗宣和内府所藏商至唐代铜器,集宋代所藏青铜器之大成而名博古。后来,博古的含义被加以引伸,凡鼎尊、彝、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被用作装饰题材时,均称为博古其含有博古通今崇尚雅趣的意思。在各种工艺品上常用这种题材作为装饰,寓意高洁清雅。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2、博古纹作为古代瓷器装饰图案的起源与发展

  博古纹是瓷器装饰中一种典型的纹样之一,自宋代产生后博古纹这种装饰题材就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工艺品上,但是博古纹在瓷器器物上装饰的历史并不长。据现有资料记载博古纹作为瓷器装饰纹样兴起于明末。因明代早中期时,瓷器绘制主要是以反映宫廷文化,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装饰的官窑器物而此时的民窑主要是适应平民大众的瓷绘为主。直到明晚期时,博古纹为顺应文人世大夫的需要,在民窑的生产极为兴盛。

  清初由于受明末战乱的影响,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处于恢复期,博古纹的总体艺术水平不高。清康熙时期开始由于天下大定,对汉文化高度重视而康熙帝本身具有极高的汉文化修养和浓厚的文人情怀,使得具有浓郁气息的博古纹饰成为官窑瓷绘的装饰题材之一得到发展。而康熙帝对儒学的推崇使得民间文风大盛。文人士大夫群体迅速壮大,从而对民窑瓷绘博古纹产生了极大需求。

  3、清博古纹瓷器的装饰特点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清代官窑和民窑瓷业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此时的景德镇制瓷业也臻于鼎盛,博古纹的发展同瓷器盛衰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康乾盛世的出现使得博古纹在瓷器上的装饰运用也进人了其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朝博古器物较前朝多,而且各朝器物装饰风格特征明显。如顺治时期官窑器物没有博古纹的出现,在民窑器物中以青花为多,画风遗有明末夸张变形的风格。博古纹饰在清康熙朝时广为盛行,官窑、民窑、外销瓷上均出现博古纹饰的五彩、青花五彩瓷器物等。博古纹饰多体现在民窑器物之上,官窑器物较少。而且装饰题材都多为吉祥富贵的寓意,如有凌波仙子梅开五福太平盛世、金锭、如意等。开光装饰在康熙民窑器物中较多,体现了康熙时期典型特征。博古纹与冰梅纹结合是当时康熙瓷器装饰中的一大特征,蓝白相间,呈现出较强的文人画意。如右图清康熙青花冰梅开光博古纹罐,罐身纹饰是冰梅地三开光,开光内画的是博古纹和八吉祥纹所绘博古纹饰工丽细致,开光外的冰梅地也是典型的康熙冰梅画法。

  雍正朝时官窑民窑博古器物均较前朝甚少;民窑粉彩博古纹饰较青花为多,构图舒展,题材沿承吉祥。

  嘉庆民窑仅见青花、粉彩博古器画工落后于前朝构图仍呈有乾隆之风但是在构图形式上有所新意。道光年间的博古纹官窑器物较嘉庆时有所增加承袭传统并多有创新,此时的博古纹器物画工精细,常见的开光、通景设色勾描,工丽细腻,吉祥博古纹饰寓意更为明朗。

  道光民窑以瓷雕艺术成就为高,博古则以雕和堆相结合,器面与器物功能结合,博古纹饰内容通俗易懂装饰味浓郁;咸丰朝则出现喜加金彩同治朝少开光装饰而多通景式,光绪朝多图案式,画面满,多通景少开光,且多与钟鼎纹组合装饰。同治时期首创了以绘制宫廷建筑为主富有极浓韵味的界画的装饰题材的器物,发展到光绪年间更加完善精美,是别具一格的博古纹。

  4、结语

  博古纹早在明末时已出现,直到清康熙时才呈现出兴盛之势。博古纹在清代各朝瓷绘艺术中的装饰特点各异,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新的创新,为博古纹的发展注人了新的元素,使得博古纹的风格趋于多样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