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烟生处·赵跃鹏作品展

水墨画的边界和局限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而它的魅力又非多数人可以品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云烟生处•赵跃鹏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7年9月8日—9月28日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4号展厅

 

  开幕时间:2017年9月8日 15:00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 展 人:徐轩露

 

  联合策展人:王凯

 

  展览团队:曲俊、刘婷、高雅、张安平、王庭杰、李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跃鹏

 

  1966年生于福建福州,号药朋,斋号甘棠馆。

 

  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研究生班。

 

  现为浙江画院专职画家、浙江画院花鸟画工作室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序言

 

  文/李小山

 

  我和跃鹏相识时间不短了。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他的画作,即有些心动。跃鹏虽然以比较传统手法作画,没有超出我想象范围,但是,画作中透露的清新脱俗之气隐约可见。尔后,我陆陆续续看过跃鹏各个阶段的作品,印象越来越深,为此专门写过短文谈了我的看法。这次跃鹏来我们馆举办展览,拿出了近一两年的力作,面貌大为改观。一是题材拓宽了,二是语言多样化了。按照传统的类型划分,一般意义上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之间,有着显著的壁垒。画家执着于独门功夫,以此作为立身江湖的必杀技。我们看到过各种山头的寨主,各种“牡丹王”、“鸡王”、“猴王”,不一而足。这些花拳绣腿得以大行其道,原因在于我们面临的文化生态十分贫瘠,量的扩张和质的萎缩形成鲜明对比,好画家越来越稀缺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跃鹏表面看来温和、内敛,没有攻击性,但是,内里的执拗和叛逆如影随形。他的不满和愤慨有时候针对环境,有时候针对自身,在不断的搅扰中完成自我蜕变。这是好的,对于一个画家,尤其是一个中国画家,许多陈规陋习摆在那里,大家习以为常,以此为乐,以此为荣,生命力一点点耗费在里面。跃鹏的可贵此时便凸显出来:一个画家怎么能够在老祖宗早已铺设的轨道上轻轻松松滑行?古人无限好,只是过去时。我想指出,跃鹏的不服气不是他对经典的蔑视,相反,正因为他充分敬佩、尊重经典,才希望自己能够添砖加瓦,不躲在经典的荫蔽下得过且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与跃鹏多次谈过这方面的话题。我的意思是,无论是画院、院校、美协、还是研究机构,成千上万的画家挤在水墨画这条小道上,每年、每月、每天产生出来的作品堆积如山。要说产能过剩,书画绝对第一名。并不是那些院长、一级画师、教授、研究员不努力,根源在于他们端错了饭碗。我开玩笑说,他们可能成为一个好公务员、好警察、好工人,就是没机会成为好画家。跃鹏心气高,眼界阔,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愿意跟在古人和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正如他表示的,宁愿一事无成,也要以最大的决心不断地尝试。如前所说,跃鹏开拓了他的题材,且运用多样化的语言构作画面。他原先以花鸟画见长,笔法从传统中来,不乏精致和细腻,清气十足。近来,他转向山水画,突然间大开大合,气势逼人,这样的转变自然而然给他带来了新的契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水墨画的边界和局限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而它的魅力又非多数人可以品味。我曾说,水墨画将会越来越小众化,越来越精英化。换言之,尽管水墨画为大众推崇,有广大的受众为基础,实际上它已变得非常粗糙和泛滥。广场舞也叫舞,人们参与其中,活动活动筋骨,图个乐子而已,没人会认为它登得了大雅之堂。跃鹏是给自己出难题,要脱胎换骨,其难度可想而知。并且,当他用全力解开难题之时,或许并不能获得很多人点赞。他起飞得有点高了,与人们原来的期待反而远离了。不过,小众自有小众的好处,可以脱开羁绊,一心一意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应该是跃鹏乐意看到的现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次展览,跃鹏以山水画为主打,看似只是题材有所拓宽,实质却是一整套语言范式相应的变化。这样的变化非同小可,对他未来的创作是一种新的奠基。跃鹏曾经作过一些山水画,但有点客串的意思。这次全力投入进去,一下子见出了奇特的效果。他对笔墨的领悟原本就深入,加之笔性原本就厉害,造型状物都是信手拈来的。待到题材转换,语言随之一变——从精致细腻到大开大合,水到渠成,成就了他多年的夙愿。如前所说,跃鹏“心气高”和“眼界阔”,是在不间断的自我怀疑中逐渐凸显出来的。他把自我重复看做平庸和懒惰,看做画家的最大敌人。这一点,恰好证明了什么叫画家的生命力,什么叫作品的生命力。

 

  我衷心祝愿跃鹏本次展览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