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名剧《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临川四梦》之中。在这种“情”的观念和“乌托邦”思想指导下,汤显祖以他才华四溢的艺术手笔,对晚明的黑暗政治现实作了典型的概括,有尖锐的揭露,有深刻的剖析,也有对理想的热烈讴歌。《临川四梦》所达到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为我国戏曲戏史、文化史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也因此,汤显祖才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位文化巨人。

       《紫钗记》是《临川四梦》第一梦,共53出,约在万历十五年(1587)前后完成于南京。这部剧作是直接取材于蒋防的原作。当然,也作了重要的改动,如对李益写得就不像原小说那样负心,他之所以娶豪门卢氏女不是出于自己的贪富,而是出于权奸卢太尉的奸计。结尾也没有按小说那样,让霍小玉在责骂李益以后哀怨死去,而是由豪侠之士黄衫客从中帮助,解开了猜疑,消除了误会,谅解了李益,再庆团圆。从情节上,《紫钗记》还增加了《坠钗灯影》这样重要场面,这个情节一增加,为后来黄衫客出面拔刀相助更感到自然合理。《紫钗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反面人物卢太尉,这在《霍小玉传》和《紫萧记》中所没有的。作者塑造了这个人物,就使全剧有了坚实而尖锐的戏剧冲突,人物关系便清楚了,结构也紧凑了,主题也就突出了“情至”与强权的斗争。最后“情至”战胜了强权。《紫钗记》中的男女主人公李益和霍小玉,还有那位仗义行侠的黄衫客,比之蒋防的原作和《紫箫记》,形象更加鲜明丰富了,霍小玉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它标志着汤显祖创作思想的飞跃和艺术上的成熟。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牡丹亭还魂记》,共55出,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它的故事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剧情略谓:江西南安郡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梦中见到了一个少年书生柳梦梅。自此以后,她便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3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考试,经过埋葬杜丽娘的地方,她的鬼魂又与柳梦梅相会,因得再生,二人遂结成为夫妇。可是,杜宝却非常反对他们的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再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杜宝才相认了女儿、女婿。汤显祖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杜丽娘这个光辉的典型。深入发掘她的内心世界,抒发她的美好感情,传达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呼声,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以及它对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毁。汤显祖在剧中充分表现自己“情以格理”的中心思想。它和英国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吸收了《紫箫记》和《紫钗记》的经验,而另辟新境,在创作上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境地,为中国古典戏曲树立了丰碑。《牡丹亭》问世之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在明末清初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杜丽娘的悲剧命运引起了闺阁妇女的强烈共鸣:商小玲演唱《寻梦》出,悲恸气绝于舞台;娄江女子俞二娘伤此曲“惋愤而终”;冯小青姑娘更是写诗寄情:“冷雨幽帘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汤显祖闻“娄江女子读此曲致死,亦作诗自遣:“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这些都证明《牡丹亭》具有难以估量的悲剧力量。

       《南柯记》共44出,作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五月,剧情略谓: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到了大槐安国,被召为59马,任南柯太守,甚有政绩。后檀萝国入侵,公主受惊而亡.回朝后,拜为左丞相,拢络王亲贵威,威势日盛,甚至骄横弄权。右丞相段功向国王奏明,淳于棼被遣回乡,于是梦醒。醒后经老僧契玄点明,才知大槐安国就是庭中大槐树洞里的蚁群。淳于棼也因此醒悟而皈佛。作者不以梦境写爱情,而是以梦写政治,它是借历史故事来评议现实政治的.这是汤显祖在创作上的新发展、新飞跃。

       《邯郸记),共30出,作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剧情略谓:卢生梦中娶了有财有势的妻子崔氏,中了状元,以河功与边功为朝廷建立了功勋。谗臣宇文融虽不断地算计他、陷害他,甚至使他一度被放逐海南,但后来谗臣终于被诛,卢生返朝做了20年宰相,备受皇帝的宠幸,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才知是一场黄粱美梦,因此而悟道。剧本中主人公卢生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书生而至权臣的典型形象。作家通过这个人物的生活经历,对封建社会的诚信荣誉、高贵尊荣的虚伪和荒谬作了无情的揭露。对晚明黑暗的社会政治作了深刻的暴露和无情的鞭挞,批判了整个官僚阶层,意义是极其深刻的,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痛恨和大官僚的厌恶。

       玉茗风流四百年。几百年来《临川四梦》独领风骚,—直盛演不衰,永葆艺术青春,人们称赞他的剧作是“艺苑明灯”。
 
/> 责任编辑:木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