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砚台文化博物馆落户郑州 传承中华砚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三角形石研磨器。  韩章云 摄

 

  作为文房四宝,对于砚台,古人有“宁舍一室、不舍一石”的偏爱。8月26日,以砚文化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在郑州开馆,馆内展出的砚台从史前研磨器到当今名家制砚200方,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华砚文化发展的脉络。民间古砚收藏家、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馆长黄海涛表示,创办砚台文化博物馆,就是为了让更多普通人了解中华砚文化,共享老祖宗留下来的文房瑰宝。

 

  8月26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以砚文化为主题的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郑州市航海东路经开第二十二大街中兴产业园43号楼。在这座五层砖红色小楼里,一二两层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研磨器、砚台经典代表作品。三四五层分别设置为古琴房、书画室、插花室、茶室等,供观众进行文化交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南北朝时期的相州窑瓷砚。 韩章云 摄

 

  尽管是第一天开馆,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市民还用手机拍照留念。“去过那么多大的博物馆,但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细致的砚台展,真的是大开眼界。”一位市民如此感慨。

 

  该博物馆的主题为“文明的脚印砚台展”,是一次历史年代完整、材质和砚式丰富的中华历代砚台实物系列展。从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的研磨器,到当今名家制砚,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各个历史阶段的砚台均有收录。

 

  记者看到,位于第一位的展品是一组约6000千年前的三角形石研磨器,据黄海涛介绍,该展品是从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遗址一期出土的。

 

  “这组研磨器属于仰韶文化中期的文物,那个时期还没有系统的文字,但是出现了彩绘,比如我们现在在各大博物馆都能看到那个时期的彩陶,甚至是壁画,这就需要用到矿物颜料,这个组研磨器就把自然界中天然的红色、黑色、绿色、蓝色等矿物颜料碾碎,研磨器也是砚台的前身。”黄海涛说,之所以把这组石研磨器作为展品的开端,不仅仅是因为它古老,还因为它诞生在河南,也应该回归河南。

 

  博物馆展出的砚式砚材品种十分丰富多,除了著名的四大名砚外,砚展还选展了玉石、石灰石、青铜、青釉瓷、唐三彩、石末、白陶、灵壁石、菊花石、尼山石、松花石、潭柘石、贺兰山石、角石、青田石、水晶、玛瑙、象牙、青金石、透光石、红木等为材质制作的砚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观众在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参观砚台展。 韩章云 摄

 

  “砚产地涵盖全国各地,西蜀(太保金音石砚)、东夷(尼山砚)、岭南(端砚)、漠北(贺兰山石砚)、中原(虢州石砚)、台湾(螺溪石砚)等各地特产都有入藏和展出。还有产自日本(赤间关砚)、韩国(渭源石砚)的砚台。”黄海涛说,博物馆中的展品都是他和友人精挑细选出的精品,“就是让大家能直观感受中华砚文化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该砚文化博物馆是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的二期工程,一期以展示中国香薰炉为文化主题。

 

  “郑州历史上出了很多文化大家,比如列子就是郑州人。我们在郑州创办香薰炉文化博物馆、砚文化博物馆,以‘博藏、精研、教化、传承’为办馆的宗旨,就是为了在这个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宝地,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黄海涛表示,尽管是私人收藏,但最终能通过博物馆的形式与民众共享中华文化经典是他非常乐于看到的结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