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鸡油黄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元1488年,宪宗的第三个儿子朱佑樘18岁时继位,年号弘治,在位18年。

 

  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纹饰风格与成化比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说,稍有变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种类比成化较为丰富,出现兽耳瓶、葫芦瓶等新器,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像成化那样薄胎小件器物已大为减少,工艺也不如成化讲究。但弘治官窑的杰出代表——黄釉和黄釉青花器,堪称明代瓷器中最著名的颜色釉品种。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颜色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多有烧造,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明代景德镇生产的低温黄釉瓷器则为瓷胎上挂釉,明代最早烧造的黄釉瓷器是宣德朝,宣德黄釉施釉厚,因而有橘皮纹状,到弘治时低温黄釉的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黄釉颜色较宣德、成化时鲜亮、娇嫩,如鸡油色。故又有“鸡油黄”、“娇黄”之称。因制作工艺是用浇釉法烧成,又名“浇黄”。弘治黄釉多施于盘、碗上,圈足较宣德、成化矮,并且向底 器收,胎釉交汇处往往有一丝较为浅淡的火石红,另外盘、碗底心多呈不规则的凹陷状,据冯先铭先生考证,弘治黄釉与后世仿品还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弘治黄釉六字款“治”字的三点水旁明显低于“台”字。

 

  瓷器发展到了明中期,可以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单色釉的各种难关已被攻克,预示着瓷器生产最辉煌阶段的来临,特别是永乐甜白和弘治黄釉的烧造成功,极大丰富了瓷器的美学语言,拓展了多层次的审美途径,当身心疲惫之时,能捧起永乐白、弘治黄 , 视觉上定会突地着了魔一般,久久凝视,赏心悦目,俗念顿收,令人“忘乎所以、美若神仙、不忍释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