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走向基层

  如今,博物馆在完成研究、典藏、收集任务的同时,服务社会、教育公民的责任越发凸显,在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措施,让博物馆走向基层,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民众大学”,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馆校结合,让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孩子们学会使用博物馆、亲近博物馆,从而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底。博物馆要在馆校结合、文化交流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建立馆校联系制度、对中小学校优化服务等,引导更多学校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上与博物馆形成紧密合作,通过形象、逼真、有现场感的教育,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注重博物馆的信息化、数字化,让博物馆和公众紧密联系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博物馆的功能、服务对象等均得到了扩大,数字化图书馆更成为人们研究、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博物馆在做好传统展示推介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信息化、数字化。通过数字化讲解、声光电影的呈现方式,增强展示效果;开发网上展厅、博物馆APP等,挖掘广阔的展览空间;通过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意,让古老的形象深入人心。例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饼干”、杜甫草堂博物馆的“Q版杜甫很忙”等文创产品,用通俗而不失创新的方式,对年轻人进行文化熏陶和教育。

  注重文化惠民,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反哺功能,让更多文物和文化走出博物馆大院,走向社区基层群众。征询群众建议,围绕群众的切实需要办展览,完善收藏-研究-解释-展示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流动展览车、文物鉴赏下乡等形式,将博物馆广博的文化送到千家万户。当更多的博物馆在文化共享、文化反哺、文化惠民、文惠便民等方面努力作为时,博物馆就能成为没有围墙的“民众大学”,为文明和文化的进步作出积极的担当!

  河南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教师耿银平

  编者:教育民众、传承优秀文化,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但要支持博物馆呈现精品、优质的文化内容,更要帮助其发掘多种传播渠道。不但要借助各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让人们“走进”博物馆,更要通过创新文化载体,让文化精品“走出”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