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彩绘本《北京民间生活百图》赏析
风俗画以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记录民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风俗画的起源较早,汉代的画像砖中就已有类似的反映。及至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风俗画渐趋繁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其代表。元明清时期风俗画继续发展。晚清之时,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连环画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风俗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图书馆馆藏一部清彩绘本《北京民间生活百图》,反映了晚清时期北京的民间生活风俗,颇为珍贵。
是书著者未详,或疑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审其内容,当作于晚清。全书一册,共100页,每页反映一个生活风俗,计100个,起“剃头之图”,讫“磨刀剪之图”。每页图文并茂,形象再现了老北京的民间生活风俗。图像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敷以彩色,线条简洁,动作逼真,人物刻画细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图像旁配二三行不等的文字予以解释说明,寥寥数语,要而不繁。如“剃头之图”的解释文字是:“此中国剃头之图。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挑放地,等来往之人刮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又如“放风筝之图”的文字是:“此中国放风筝之图也。每到春季,无事之人用竹披子做成蝴蝶或各样飞禽不等,上系线一条,望空放起,人仰面视之,以吸空气,所谓卫生也”。
透过此书,我们可以了解晚清时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饮食方面有“卖茶汤”、“卖鸭蛋”、“摆西瓜摊子”、“卖豆腐脑”、“卖大碗茶”等,曲艺方面有“唱大鼓书”、“打太平鼓”等,游艺方面有“卖蝈蝈”、“打蛋雀”、“耍叉”、“钻火圈”、“下象棋”等。该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当时京城民间风俗的精彩写照。然而时过境迁,这100个生活风俗能够延续下来的寥寥无几,“看西湖景”、“卖皮鞭子”、“打太平鼓”、“卖琉璃喇叭”、“耍火流星”等都已成为历史,“抖空竹”、“吹糖人”、“烙煎饼”等与现在也多有出入。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传统的民间风俗也纳入保护范围之内。然而许多风俗在实际生活中已经难觅踪迹了,只能到文献中去找寻。《北京民间生活百图》在展现百幅民间生活风俗图画时,不仅有文字说明,而且通过图像形象描述了每一个风俗所涉及的工具以及具体做法等,对于我们后人了解甚至再现当时的风俗,提供了活灵活现的标本,因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研究资料价值。
著者编绘此类文献的目的,往往是用来售卖给来京外国人,便于他们了解当地生活风俗。所以国内所藏并不多,国家图书馆也仅收藏有一部,因而颇可宝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