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非遗技能,探索传承发展路径

  提高非遗技能,探索传承发展路径

  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习惯习俗,这些年来,非遗作品和日常生活脱节没有市场,传承人没有经济来源选择其他谋生方式,年轻一代也因此放弃继承,从而导致非遗没有生存空间。

  贵州除了通过设立保护区等方式对文化生态进行保护,还通过立法、抢救、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手段对文化传承展开保护措施。传统工艺培训计划就是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切入,有计划地针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核心技艺进行传承和培育,使之得以源远流长。2016年贵州已培训多层次手工技艺传承人约2.3万人。

  政府力推非遗整体保护,高校携手搭建传承平台,省文化厅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于去年5月中旬率先联合成立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工作站以雷山、剑河、丹寨、三都、罗甸、台江等县传统工艺项目为重点,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实现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去年底,贵州省文化厅率先于全国建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中心”,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研究中心自去年底成立到现在几个月的时间,除正在策划的相关规划外,将精力主要放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师资培训上,力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培训师资资源,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更具有针对性,促进全省传统工艺振兴发展。

  贵州正在迅速形成规模特色突出、带动有力、传承有效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促进民族传统手工艺健康发展。这将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让贵州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体现出全新价值。

  在政府大方向的主导下进行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训,同时非遗文化的专家要对非遗项目进行研究和记录。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策划了山地文明的典藏系列丛书,邀省内专家进行田野调查并研究相关著作,形成名录图典、项目纵深、田野报告、口述实录、行走阅读、探寻思辨、民间戏本、文献索引八个类目的典籍,开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方位记录与书写。不仅如此,未来还将尝试开发绘本、图画书等表现形式,让小朋友也能简单了解贵州非遗。

  “锦绣台江非遗传承计划”举办苗族刺绣培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