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峻利的《张玄墓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在书法上,南朝禁碑,多以书简法帖传世;北朝尊佛,造像刻石到处可见。当时北朝著名书家有崔浩、王远、郑道昭、江式等。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崇尚意韵,强调气韵生动,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才气。传北魏王愔品评书法,举有“古文篆”、“飞白书”等36种书体和韦诞至桓玄69位书家。刻于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的《张玄墓志》,出土地无考,原石早已亡佚,现存有清何绍基旧藏拓本。《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称之为《张黑女墓志》。此碑系何人所书,至今仍然是谜。

 

  与《张玄墓志》同时代的碑刻,如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二月立的《元倪墓志》(图一为拓本局部),结字精巧、稳健,布势和谐,笔法精熟,点画华丽,较《张玄墓志》多了一些温馨气息。《元倪墓志》中“道”字的长横、“将”字的横画、“骑”字的长横等,极尽跌宕之能事;而“祖”字的写法与《张玄墓志》中的“祖”字(见图二)完全一样。

 

  对于同样立于北魏正光四年二月的《马鸣寺碑》(图三为拓本局部)及稍后的《张玄墓志》,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曰:“峻宕则有若《张黑女》、《马鸣寺》……”又曰:“《张玄》为质峻偏宕之宗,《马鸣寺》辅之。”

 

  晚于此二碑的《崔令姿墓志》(图四为拓本局部),东魏元象元年(538)正月刻,于1965年1月在山东济南圣佛寺村出土。此碑点画娴雅有奇姿,与《张玄墓志》体姿相近,如早出土于清朝康有为时期,康有为必定会有较多评语。

 

  唐孙过庭《书谱》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中国文字是造型的世界,有别于纯符号的表达。中国书法至今已丢弃实用而成纯手工艺术,书家对线条把握能力的高低,运用线条传神造势、以达气韵生动之境的本领,能否创造一种真拙的境界,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衡量书家艺术水平的标准。真拙的艺术感染力非同寻常。《张玄墓志》可谓真拙也。

 

  《张玄墓志》凡20行,满行20字,全文366字。《张玄墓志》拓本曾被清何绍基所得。何绍基对该帖是日日琴几、茗香供奉;往返行程二万余里,此帖无日不在箧中,称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

 

  《张玄墓志》创作之时,书家在张家悲切的氛围中记叙,不可能有欢快、喜庆、婀娜的笔调;又因古代人死去尸体入葬要三个月以后,所以书家有从容的时间书丹,故此碑通篇肃穆,字字雄强,笔笔沉着,提按微颤涩进,绝无平拖之状。古人作书以势为主,认为通势者,书道尽矣。书道尽则通神。势,乃用笔之道也。形神之间,难在谋势。

 

  势在流体运动学中还有一种解释是微小单元只有平动或变形,且不发生旋转的运动。书法的笔墨线条流动,也只有平动或变形,不产生旋转,也就不可能是三维立体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笔墨线条冲发或冲击的力。说到底,书法的真谛是跌宕。跌宕,势也。《张玄墓志》跌宕的笔势为我们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极则。此帖笔势圆熟、钩画含蓄、笔致婉转、结体秀美,给人以安详高古之感,非人书俱老不能成此境界。

 

  现举《张玄墓志》中一些字例分析一下其跌宕的笔势。

 

  图五的“府”字,是跌宕笔势的突出代表,古今中外书家中还找不出第二个人有这样的写法。此字每画必宕,横画中断,“广字旁儿”的撇中断,没有连丝,却有流动感。不识汉字无从谈书法,只要识得汉字,一定知道此笔画应是相连的——这就是意韵。书家常注意势的连贯、牵丝和穿插,而难以把握笔断意连势态的意韵。“府”字笔画中断的表现超过了常规的提按,用笔随意起落,但笔势还是不失本意的趋向,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表现。此字内横、撇、竖的起伏,使整字结体十分稳重,极大地展示了跌宕之美。

 

  图六的“十”字,竖画头部略向右上斜势的平点起笔,是全文中优美的构成之一。气势生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但该字不露锋芒的圭角,更无张扬之迹,恰有流便的气势,浑然天成,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张玄墓志》全文中峻利的笔势表现在图七“黑”、图八“军”、图九“量”、图十“是”、图十一“石”、图十二“胄”、图十三“根”及图十四“星”等字上。图十五“户”字方框的右短竖,是用三角形构成,也体现了跌宕的特点。绘画的色彩有冷暖之分,红色为暖,蓝色为冷。书法实际上也是有冷、暖感觉的,肥壮雍容为暖,劲瘦峻利为冷。《张玄墓志》的基调是峻利严冷,加以跌宕,因而显得平和雍穆。

 

  “拙”在《说文》中解释为“不巧也”。“巧”为“拙”之大敌。如图十六“白”、图十七“荡”、图十八“高”、图十九“草”、图二十“鱼”、图二十一“孝”及图二十二“普”等字,皆表象不巧,粗看好像歪斜欲跌,然而愈看愈觉活泼、自然、率真。此乃真拙也。文字的规矩是横平、竖直、对称、均匀、等分。打破此规矩,就会显现出拙态。有自然美感的“拙”方为上乘。

 

  《张玄墓志》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图二十三“终”字之捺画,即显得有些俗气。正如唐韩愈批评王羲之有“俗书趁姿媚”的病态,现代沈尹默说赵孟頫的捺画有病,而赵孟頫捺画之病态传承于王羲之,《张玄墓志》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王羲之的影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