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生赴风筝之都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被称为“风筝之都”的潍坊,世界上最长的风筝不仅珍藏于此,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发展传承的重要城市。从古至今,风筝的一步步演化,使得潍坊这座城市越来越有人文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的传承,也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和依据。

 

  为亲眼目睹足足长有2290米的风筝和刻板年画最古老的制作过程,青岛农业大学风之彩实践团赴潍坊一探究竟。

 

  风雨无阻:等风筝 也等你

 

  瓢泼大雨也无法使队员们的激情减去一丝一毫,实践队如约而至“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风筝展品:老鹰、貂蝉、眼镜蛇、吉他、虎头鞋等等,以具体的风筝实物以及照片、绘画、复制品,全面的展示了风筝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璀璨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据专业人员介绍:“1984年4月1日,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开序幕,并在1988年确定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决定把由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16个国家参加组成的‘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也留下了各个国家领导人的签名、合照,使队员们认识到放飞风筝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促进国家间友好交流的桥梁,飞舞的风筝越来越近,象征着国家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出神入化:从容自如 用心浇灌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有着仿古的建筑,复古的城墙,曾是《大掌门》、《红高粱》的拍摄地点,广场上的大型风筝、年画石壁,无一不在彰显着非文化物质遗产的悠久历史。园内设风筝厂、民俗馆年画馆、风筝博物馆、古店铺一条街、文物馆等数十个景区,队员们也有机会进入了风筝、版画、年画的生产工作室进行近距离的观摩。师傅们身前桌上的各式印刷工具令队员们眼花缭乱,而师傅们却是一脸的从容淡定。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介绍:“能够在这里工作的工人都必须具备五年以上与制作风筝有关的工作经验才能参与风筝核心的生产。你们看这个风筝,它的市场价值为5000元,大多数人认为不值,但它背后却承载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本地的传统”。在离开前,队员们登上了阁楼的顶层,看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别院,一砖一瓦都体现了杨家埠的风土人情。

 

  革新变旧:要沿袭既往,更要别具创新

 

  潍坊杨家埠鸢飞风筝公司是由地地道道的风筝爱好者李总创立,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布李总的足迹。跟随鸢飞风筝公司李总的脚步,队员们详细了解了风筝每一步的制作工序。制作风筝分为扎制骨架、糊纸或绢、绘画着色等几道主要工序,而这是传统风筝的制作工序,现代化的风筝制作则更为简便。随后队员们又体验了亲手轧制风筝,在员工的辅助指导下,队员们将一个个半成品制作成了完整的风筝。

 

  “我在大学主修美术,下学后就从事风筝的设计、绘画,已有20年的工作经验”李总回忆道。当李总谈及到对风筝的情感时,满满的欣慰与自豪:“作为一个知识爱好者,我还有自己的理想,就是将潍坊风筝的传统工艺做法传承下去,我也希望我的儿女能够继承我的事业”。对于风筝的传承,李总则提出的是创新,传统轧制的风筝已经逐渐被淘汰,现代化的风筝也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走出国门,寻求新式风筝成为现在风筝制作商的着重点,只有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更多的人真正热爱风筝。

 

  坚持不渝:倾尽一生 坚守传承

 

  同顺德画店已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风雨雨,作为第19代传人的杨洛书一生都坚守在这个古老而又传奇的画店,经过了六十多年的磨炼,这个画店早已成为杨老生活起居的地方。今年,杨老已经有90岁的高龄,但仍坚持自己做饭,自己喂养家禽。队员们刚到的时候,杨老就放下手里的活,连说了好几遍:“进屋,进屋”。屋内珍藏着杨老一生的荣誉:证书、与国家领导人的合照、与国际性美术大师交流会的合照、国家授予的奖杯和奖牌等等,这些都是杨老用一辈子换来的荣耀。打开一道侧门,里面是杨老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几个工人正埋头于工作中,在交流中,队员们得知:每一块木板只能染一种颜色,一张年画上有多少颜色就要刻多少木板,因而完成一张年画的制作,就要刻制多种木板。

 

  杨老从七岁开始摸刻刀,此后几十年刀耕不辍。但刻板是个硬功夫,因此对杨老的身体造成了不少伤害,如今,他的脊椎已经变形,肩膀倾斜,右手严重变形。在给队员们讲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他满是怀念的说:“在解放初期,制作年画根本就不挣钱,很多人为了养家糊口放弃了年画,但是我没有,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将刻板年画传承下去。我这一辈子干的就是木板年画,从始祖杨伯达传到我这一代十九代了,我这个刀子六十多年,刻了上千套木板,刻了这一辈子木板,这就是我的代表作品”。讲到兴奋时,还手把手的教其中一个队员怎么上色。

 

  杨老刻了一辈子板,忘物、忘我、忘时,就是为了将年画保留下来,然后传承下去。600年的传承,60多年的坚守,铸就了杨老一生的传奇。

 

  潍坊当地对风筝、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正趋于完善,老一辈希望新一代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年轻人会秉承创新求实的原则不断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一笔一划展风筝之美,一人一刀现年画之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