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唐宋佛教与社会—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考古研讨会纪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东省博物馆肖贵田研究员作《山东佛教造像碑龙兽图源流考》演讲。肖贵田研究员分析了山东佛教造像碑像龛中常见的兽面纹与龙纹图像装饰组合,认为这种龙兽图组合在山东临沂地区形成固定样式,并成为当地造像碑装饰特色,龙兽图应有多种来源,除受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北魏造像碑中龛楣装饰龙纹和兽面纹的影响外,还受汉族传统装饰习惯及汉代以来铺首装饰龙纹的影响,最终形成的龙兽图具有装饰、护法、辟邪等多种涵义。

 

  天津美术学院黄文智讲师作《山东北部北朝石刻佛像造型之变》演讲。黄文智讲师将山东北部北朝石刻佛像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认为前一阶段是北魏晚期至东魏,佛像大多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东魏出现的敷搭左肩式袈裟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后一阶段是北齐至隋代,除了敷搭左肩式袈裟外,还出现了通肩式袈裟和坦右肩式袈裟,后两种样式是印度笈多佛教造像进一步传入的结果。

 

  第四场学术演讲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雷玉华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飞峰助理研究员作《统一新罗智证大师寄照塔碑研究——以佛教传入高句丽为中心》演讲。王飞峰助理研究员对智证大师寄照塔碑、《高僧传》、《三国史记》等中朝文献和佛像发现的梳理,认为东晋太元之末后秦关中僧人昙始从关中出发由陆路达辽西经辽东将佛教传入高句丽,冬寿墓的莲花纹在当时的高句丽地区仅仅是作为一种与坐帐共存的粉本中的装饰纹样,并不代表佛教已经传入高句丽地区。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解峰副研究员作《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发现与研究》演讲。解峰副研究员介绍了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发现情况,并比较了东北亚学者在这些佛像制作时代、文化因素、宗教内涵方面的观点,解峰副研究员认为这些造像制造于高句丽时期较为可靠,在缺乏铭文、造像组合的情况下,直接众多二佛并坐像认定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证据不足。

 

  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教授作《北朝单体佛像与背屏佛像功用蠡测——以青州地区的考古发现为例》演讲。李清泉教授通过对“造像的形制和造作问题”、“如何被观看——尺度与距离”造像题材与流行信仰问题”、“北齐单体立像与手印”、“无题记的差别是什么”五个专题的分析,对北朝单体佛像与背屏佛像功用进行了推测,他的演讲引发了与会者对佛像功用的热烈探讨。

 

  吉林大学宋玉彬教授作《图们江流域佛教遗存研究》演讲。宋玉彬教授以图们江流域发现的旷野类瓦构建筑遗存为学术切入点,就该流域的高句丽、渤海时期的佛教遗存,佛教东渐及瓦作技术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进行了阐释。演讲最后,宋玉彬教授指出佛教东渐所引发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全新命题。

 

  天津师范大学隋璐讲师作《宋辽金时期佛塔出土瓷器研究》演讲。隋璐讲师将宋辽金佛塔出土的瓷器分为供养具和舍利具两大类,通过对出土瓷器类型、装饰、方位、组合、内盛物、铭款的分析,经与唐塔出土瓷器比较,探讨了唐至宋金时期佛塔出土瓷器在特征、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佛塔出土瓷器的变化也是当时佛教普及化、世俗化的写照。

 

  第五场学术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建宇副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粟裕助理研究员作《本土与外来:山东兖州兴隆塔鎏金佛舍利函涅槃变探究》演讲。陈粟裕助理研究员通过对舍利函上涅槃变的深入解读,认为其在基本形式上延续着唐宋时期的涅槃变传统,鎏金舍利函的特别之处在于阿修罗的形象以及两身世俗人物,阿修罗形象接近于四川地区的阿修罗图像,与于阗的多臂神有一定区别,而此形象与四川地区的阿修罗可能同样传自长安地区,两身世俗人物的服饰特征接近于西域的男性装束,可能与于阗僧侣法藏相关。

 

  鲁迅美术学院焦琳讲师作《“遗形化诏”佛像窖藏、舍利瘗藏与瘗窟中图像的显与隐——以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石函为例》演讲。不同于陈粟裕助理研究员对兖州兴隆塔鎏金佛舍利函涅槃变的深入探究,焦琳讲师从显与隐的角度就佛像窖藏、舍利石棺与瘗窟和墓葬埋藏中对于佛教图像的使用处理关系进行解读,并对北宋时期佛教窖藏、舍利瘗埋与瘗窟中的佛教图像的处理转变进行了解读。

 

  西北大学刘卫鹏教授作《浙江余杭小横山南朝画像砖墓佛教题材探讨》演讲。浙江余杭小横山南朝画像砖墓是近几年六朝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刘卫鹏教授对小横山南朝墓画像砖佛教题材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研究,认为画像内容更多的是莲花、狮子、化生、宝瓶莲、宝珠、宝轮等佛教类题材;佛教题材画像砖基本为模印于小方砖和小梯形砖上的单砖独幅线刻,形制和题材极具地方特点。南朝时期江南墓葬中普遍发现有佛教类装饰题材,充分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盛行,也说明佛教徒已经积极地介入了当时的丧葬活动。

 

  维也纳大学吴虹博士作《日本飞鸟时期(538-650)佛像的着衣问题》演讲。日本飞鸟时期佛教传入,主要的遗物就是寺院保存的传世佛,吴虹博士以传世佛的着衣表现为切入点,探讨了佛教初传日本时的接受状况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邵学成特聘研究员作《阿富汗佛教考古美术的最新研究——以军事、矿产和宗教融合的角度思考》演讲。邵学成特聘研究员利用新的考古发现、科技考古的应用对阿富汗矿产地区和佛教寺院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变迁进行了思考,同时介绍了巴米扬和艾娜克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并结合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阿富汗考古研究的最新动态,同时结合中国古代文献史料,对一些模糊的研究领域再次进行解读。

 

  香港理工大学簡鸝嬀助理教授作《六世紀環黃海地區佛教圖像傳播與工藝傳統》演讲。簡鸝嬀助理教授就关于朝鲜半岛出土佛像风格受河北地区、青州地区的影响及临朐出土思惟菩萨像的相对独特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勾勒出了六世纪环黄海地区半跏思惟菩萨像的传播路径与范围。

 

  学术演讲结束后,由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做学术总结。郑岩教授首先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演讲、讨论成果,并对山东地区在佛教考古上的独特性、重要性以及下一步针对佛教考古中运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理论与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郑岩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山东佛教考古事业的发展壮大,并对近年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佛教考古方面取得的多方面成绩予以充分肯定,最后希望山东的考古工作者在加大调查发掘的基础上,尽快整理发掘报告,以便深入研究。最后,郑岩教授代表与会学者对会议主办方表示感谢。

 

  在学术演讲间隙,主办方还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临朐博物馆和青州博物馆。临朐博物馆丰富的化石藏品、精美的明道寺造像令与会者赞叹不已,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博物馆之夜。青州乃佛教考古之重地,当与会者在青州博物馆看到那些面带微笑的佛像、衣着雍容华贵的菩萨、呼之欲出的飞天、生动活泼的护法和多姿多彩的荷莲时,无不被其深深折服。部分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白龙寺遗址所在地。

 

  (原文来源:山东考古  原文作者:李宝军、刘文涛、李振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